中方财政部昨晚(4月1日)发布新闻稿,宣布即日起对原产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
中方财政部网站新闻稿称,为平衡美国就钢铝进行制裁造成的损失,对美国进口的水果及制品等120项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5%,对猪肉及制品等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25%。
中方商务部发言人就此表示:3月23日,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3月31日,评论期结束;经过评估,决定对自美进口的128项产品实施上述措施。
虽然有媒体称这是来自北京当局的报复,但这一招并未引起太多忧虑。
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虽然号称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第三大猪肉出口国,但实际水果、猪肉这类商品在美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并不高。例如,根据美国农业部提供的2017年出口数据:
美国出口至中国的猪肉及制品,仅占美国猪肉及制品出口总额的9%;
美国出口至中国的水果,仅占其水果出口总额的6%;
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坚果,仅占其坚果出口总额的3%。
与上述农产品相比,未被列入征税清单的大豆要敏感的多。
这不仅是因为2017年美国大豆出口量超过60%进入中国,而且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曾提出的,大豆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产品,因为美国的大豆产区在总统竞选中是摇摆州——虽然是民主党传统票仓,却在2016年大选中支持了共和党候选人川普。
中方也认为,近年来不断被巴西夺走市场份额的美国大豆农场主们尤为担忧,即便对华出口额下降10%,也可能给他们带来痛苦。
目前中方官媒虽已三番两次威胁就美国大豆开征关税,却并未付诸实施。
另外,同样敏感的飞机、汽车等商品也未被加入本次课税名单。
美国总统川普两周前签署备忘录,宣布对总值达600亿美元(约合3800亿人民币)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大规模关税,曾令各界惊呼:中美贸易战打响了第一枪。
但一周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宣布,延长被加征关税中国商品清单的公示期至5月底,意味着美国不会在今年6月前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
这被解读为:一来美方暂时平息战火,供给北京进行贸易谈判、让步的时间,显示川普的终极目的并非引战,而是切实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二来将贸易战与朝鲜半岛问题结合起来,将征税计划推迟到川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首次会晤之后,从另一角度向北京及平壤施压。
中方财政部在昨天的新闻稿中也再次表明,本次征税针对的是川普政府在3月初开始的钢铝制裁,而非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计划,所以有分析认为,就此认为中方不惜掀起贸易战挑战川普政府,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