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超祺博士
黃曆新年
【看新媒體】(2020年2月29日)「新年」,即是「新的一年」,是指一個民族在他們的曆法計算上一個新的年度的開始,定為1月1日,中國的傳統曆法叫「正月初一日」,即是「黃曆新年」,又叫「元旦」,「元」即是開始,「旦」是指天亮,意思就是「新開始的一天」,亦即是在曆法計算上一個循環周期的第一個節日,這個就是現代人解說的「年」,就是一年365日或者366日的一個曆法的周期,「新年」就是一個曆法周期的開始。
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新年」,亦有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慶祝方式。
現代社會,最基本就是將「新年」列為公眾假期,歐美等等國家都將每年的1月1日定為公眾假期,放假一天,普天同慶。香港這個華洋集處的地方,臺灣、中國大陸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地方,就將在西方的「元旦」和中國的「黃曆新年」同樣列為公眾假期,讓市民參與慶祝活動。
年獸與黃曆新年的習俗
我們現在講述一下中國人過「黃曆新年」的習俗。談到「年」這個傳統節日,不能不提及一個與「年」有關的一個中國傳說。
「年」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上古時代
在一個中國人還沒有文字、只憑口耳相傳的上古時代,有這樣一個傳說:「年」是一種生活在深山野林裏龐大、面目猙獰而且兇猛、頭好像獅子、頭上長有如犀牛獨角的食肉怪獸,稱為「年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深山野林裏走出來吃人。當時的人為免於難,就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對抗「年獸」,有些人在門戶上塗上紅色的顏料,有些人在窗戶上掛上紅色的獸皮、竹簡,有些人在牆壁上畫上符咒,有些人生火,發覺那些舉措可以令「年獸」卻步,減少人命的損失,這類事件發生得多了,人就掌握到「年獸」的習性,之後,就慢慢懂得如何去應變、去過「年關」,而避免被「年獸」捉去或吃掉。
當時的人類發現「年獸」每逢冬寒、新舊歲交替,正值動物冬眠一段時間,肉食奇缺,「年獸」便出來民居吃人和禽畜,到雞鳴破曉的時份,牠們就會離開,返回深山野林去。那一天來臨之前的一些日子,家家戶戶都如臨大敵,首先會維修好、收拾好居庭,甚至搭建更牢固的新住房,防止「年獸」破門入屋;牛棚、羊欄、禽舍都維修好,把牲畜拴好、關好,以減少損失;他們在門庭四周都塗上紅色顏料、紅色的獸皮、竹簡去嚇走「年獸」,紅色似火,火能擊退「年獸」,但是,當時的人拿著火把也沒有足夠能力去把「年獸」擊敗,所以就塗上紅色顏料,人就躲藏起來,讓「年獸」找不到他們;在門上的兩旁、門庭的四周畫上符咒去驅除邪惡,務求要嚇走「年獸」。
到了「年獸」來襲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祭祖、祭天,祈求神靈、祖先保佑不被「年獸」吃走;要祭祖、祭天,就要劏雞殺鴨、大魚大肉,人都會以人的思想去揣測神明的事,以為要優待神明,神明才會去保護、保祐他們;一入黑,家家都會提早圍爐吃「年夜飯」,那頓「年夜飯」也特別豐富,反正禽畜也未必過得了「年關」,倒不如一家人吃得豐富一點,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也是一個一家團聚、團圓的機會,所以,自然也吃得豐富一點;大家圍爐吃飯,圍爐就要生火,若「年獸」真的殺進屋來,也可以用火來還擊,希望能保住性命,況且,在嚴冬裏,圍爐能保暖。
吃過「年夜飯」之後,大家都嚴陣以待,擠在一起,不敢睡覺,期望熬過一夜,等到雞鳴破曉還能活命,災難就能過得去。天亮了,大家還活著的話,就穿著得整整齊齊走出來互相問候,敲盤打鼓,互相祝賀。過了「年關」,家人一起吃一頓豐富的飯菜,慶祝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度過了「年關」。
「年獸」年年肆虐,實在令老百姓膽戰心驚,天神「太上老君」有見及此,化身「鴻元老祖」,將「年獸」收伏成為他的坐騎,從此,「年獸」就不再遺害人間了。
夏朝
遠古時代的人發現「年獸」每逢冬寒、新舊歲交替,就是每隔365日就來襲擊人類,剛好就是一年,夏朝編訂成為曆法上的一年,名為「新年」,是一年的第一天。在先秦时期,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擊鼓以驅除邪靈。「除夕」這個名稱要到西晋才有,「除」是「除去」,「夕」是「晚上」,「除夕」就是「除去舊歲的一夜」。
周朝
從過「年獸」的「年關」,到了周朝,漸漸發展出中國人「過年」的習俗。
上古時代,「年獸」來臨之前的一些日子,家家戶戶都修建好房子。到了周朝就有「大掃除」的習俗,「大掃除」的主要目的是驅除瘟疫和驅鬼。為了迎接「新年」,人會在年廿八「大掃除」、袪瘟、趕鬼,又名「洗邋遢」,俗語有說:「年廿八,洗邋遢」。甚至建新居、買新居也要裝修好,在「新年」前入伙。
南北朝
上古時代,人在門庭四周都塗上紅色顏料去嚇走「年獸」,門庭四周還畫上一些符號、符咒來嚇走「年獸」。到了南北朝,中國人在「立春」會寫「宜春帖」,就是用色紙剪成「宜春」兩個字貼在門上;由於「立春」與「新年」的日子非常接近,到了宋朝,中國人會貼「春貼」,在紅色紙條上寫上吉祥的語句,貼於門上,是「揮春」、「春聯」的起源,寓意新的一年好運齊來。
唐朝
上古時代,人在門的兩旁畫上符咒去嚇走「年獸」。到了唐朝唐太宗期間,就開始有貼「門神」的習俗,貼的是唐太宗的兩位威武的將軍,「左門神」是秦叔寶(又名秦瓊),「右門神」是尉遲恭(又名敬德)。現今,人在大門的兩旁會貼上一對「門神」,祈求家宅安康、出入平安。
宋朝
古時,人在大門的兩旁用驅邪趕鬼的桃木板上畫上符咒去嚇走「年獸」,所以稱為「桃符」。到了宋朝,「桃符」發展成為「揮春」、「春聯」。到了唐朝「桃符」又進一步發展成為貼「門神」的習俗。因為古人往往都把「揮春」、「春聯」貼在「桃符」上,於是,後人就以「桃符」來統稱一切在黃曆新年期間貼的「揮春」、「春聯」、「對聯」。
春聯
中國人過黃曆新年少不免要貼上揮春或者春聯、對聯。揮春是在屋裏根據神位、風水、傢俬擺放的位置而貼的,而春聯、對聯則是貼在房門、大門、大閘兩旁的位置。
宋朝王安石就有一首關於在黃曆新年之前更換桃符的一首詩,名為《元日》。
《元日》這首詩是這樣子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粵音「同」)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的白話意譯是這樣的:在陣陣雷鳴金鼓似的爆竹的聲響中,舊的一年就過去了,春風帶來了暖意,意味著冬天的腳步離開,大家一同陶醉於暢飲屠蘇酒,氣氛非常熱鬧。旭日初升照耀着千萬戶人家,情境鬧哄哄的,大家總是把舊的桃符、揮春、春聯、對聯換上新的桃符、揮春、春聯、對聯。
從這首詩可以反映出當時的人過黃曆新年是非常熱鬧和喜氣洋洋的,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新的揮春、春聯。在揮春和春聯上,都是寫上一些吉祥的字句,希望來年能好運、一切順景。
春聯一
第一副要介紹的春聯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橫批:氣象萬千。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古訓:「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這幾句辭出自於《易經˙繫辭》(下篇),白話文演繹這段說話就是說:太陽西下去了,月亮就東升上來;月亮西下去了,太陽就東升上來;太陽和月亮相繼離去,一天就完結,第二天就來臨。寓意時光飛逝,勸人要珍惜光陰。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第二道古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四句名言出自《黃帝內經》,意思就是說:人只要心存正氣,心正、念正,行就正,任何外來的邪念、歪念、惡念都不能夠干擾到人,也就不會行差踏錯,心、身、靈就健康;相反,心存邪念,就會氣虛,氣虛就容易得病,心、身、靈就受損。所以,人要行就正,企就正。
春聯二
第二副要介紹的春聯是:和氣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橫批:家庭和睦。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古訓:“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life.”
這一句話出自於生於1869年至1948年的「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意思是說:「哪裏有愛,那裏就有生命。」愛無疑是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第二道古訓:“Peace begins with a smile.”
這句諺語出自一位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得獎者 Mother Teresa(德蘭修女),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和平由一個微笑開始。」一個微笑,簡單易辦,一個個微笑,蘊藏著的是一個個善念,一個個的善念,組織成為偉大的善和愛、恩慈與和平。
春聯三
第三副要介紹的春聯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四季平安。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古訓:「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即是說:人若是做了善事,福雖然未到,禍已經離我們遠去了,換句話說,若果禍已經完全遠離我們,留在我們身邊的豈不是只有福;人若是要做了壞事,禍雖然未到,福已經離我們遠去了,換句話說,若果福已經完全遠離我們,留在我們身邊的豈不是只有禍。故此,人時時刻刻都要為善。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第二道古訓:「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出自《孫子‧九地篇》。《孫子‧九地篇》是這樣記載的:「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這個典故發生於春秋時代,吳國與越國交惡,當吳國的人與越國的人共同坐在同一艘船渡江的時候遇到風浪,大家彼此相救好像左右手一樣合作得非常好。這個典故也反映了傳統的中國人都明白到大家要患難與共,同心協力,團結互助去克服困難。我們身為現代的中國人,大家都要「和衷共濟」、「同心共濟」、「同舟共濟」啊!
春聯四
第四副要介紹的春聯是:何須著意求佳境,自有奇逢應早春。橫批:立德立品。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古訓:「處世何必入戲深,各了因緣各歸根,但存一點童心在,野鳥閑花處處春。」
這一首詩應該是出自一位法輪大法修煉者軼飛,在他的《逸飛隨筆》就有這一首。白話語譯這一首詩是這樣的:處世無須斤斤計較,大家的際遇各有前世今生的因緣關係,只要心存「真、善、忍」的一片純潔的心,即是際遇坎坷,亦是可以隨遇而安、悠然自得。
我們現在可以看一看同這一副對聯有關的第二道古訓:「人在做,天在看。」
意思就是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做甚麼事情,神都在看管著。人做了壞事,神一定會將這些債算在做了壞事的人的身上,做了壞事的人以後會遭報,今生不報來世報;人做了好事,神又一定會將這些德算在做了好事的人的身上,做了好事的人會受福報,今生不報來世報。因此,人要嚴以律己。
春聯的意頭
究竟在揮春、春聯上寫上吉祥、祝福、正面的字句,或者在黃曆新年期間說一些吉祥、祝福、正面的說話,能否真的帶來好運、順景?抑或純粹是無意義的習俗?或者是吃人的繁文縟節?還是迷信、迂腐守舊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在揮春、春聯上寫上吉祥、祝福、正面的字句,或者在黃曆新年期間說一些吉祥、祝福、正面的說話,能夠帶來一點好運、順景,當然是肯定的,這會有一定的心理影響,一個經常受稱讚、受肯定的人,他的人生態度必然比較正面、樂觀和有信心;相反,經常受到唾罵、責備的人,他的人生觀必然比較負面、悲觀和做起事來比較怯懦。一個人對前景有正面的盼望,他做事就會積極;反之,一個人看不到前景,他做事就會消極、人生觀就會灰暗。
日本IHM研究所江本勝博士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發現:水看到帶有「善良、感謝、神聖」等美好訊息會讓水結晶結成美麗的圖形,而水看到「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訊息,會出現離散、醜陋的形狀,不論是文字、聲音、意念都一樣。另外有一個實驗:將米飯分裝進兩玻璃瓶裏,一瓶貼上文字「謝謝」,另一瓶貼上文字「混蛋」,每天讓小學生對著貼上「謝謝」的瓶子的米飯說「謝謝」,對另一瓶貼上「混蛋」的瓶子的米飯說「混蛋」,一個月之後,裝在貼上「謝謝」的瓶子的米飯發出米飯的香味,而另一瓶貼上「混蛋」的瓶子的米飯則變黑、發臭。由此觀之,人的意念、說話、行為對物質有一定的影響。人的心正、心地善良,念就正,發出的訊息就會好,場就會正,人自然就會健康,命運亦都會好。善心、開懷、寬容令體內分泌多巴胺、健康的物質和引發正能量的細胞,正念正行,令人健康、長壽,這是研究所得。提高心性,保持穩定情緒、待人接物以大忍、盡善、至真的態度是關鍵,人就會好運,這是我個人的體會。
因此,從這樣看來,中國人寫揮春、春聯確實有它的意義,當然並不是迷信、迂腐守舊,或者是無意義的繁文縟節,現代的科學、心理學都得到證實。#
負責編輯:趙米雪
本文章或節目由「看新媒體」原創編輯製作,轉載請注明,並包含原文連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