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媒體】創業它不是一場短暫的局部性戰爭,而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創業只適合極少部分人,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創業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都是九死一生的幸運者,每一個成功的創業者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是一種常態。
創業是什麼?創業就是帶領著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情。
創業不是在辦公室裡面,研究的一個完美計畫,而是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求生存,你的競爭對手、你的目標客戶、你的行業規則變化,都不會隨著你預先做好的計畫出現。所以說創業的過程都是未知的,你要帶領未知的人跟你去到一個未知的地方,靠的是創業者的魅力,這個過程都需要不停的摸索。創業的成功沒有一個固有的公式,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型來給你複製貼上,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開闢。
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扎。
創業它不是一個人最好的選擇,因為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
也許很多人都會說,懶惰的人才會選擇安於現狀,不會去選擇創業,其實創業不是一個人最好的選擇。不輕易去創業,適用於大部分人,因為創業能成功只屬於極少部分人,而你選擇去創業,就意味著機會成本很高。
什麼是機會成本呢?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了A,就意味著你要失去:B,C,D。這個失去的B,C,D,就是機會成本。有一位朋友它是一個廚師,他就喜歡創業,10年中開了很多次餐館,結果都不理想,沒有一次成功的。很多人都說他運氣不好,其實創業跟運氣沒有太多關係,創業不僅僅是一項需要持久去堅持的事情,創業的同時它還需要很大的機會成本,如果你在創業的過程中做不到持久的堅持去奮鬥,那麼多次的創業失敗意味著你付出多次的機會成本。因為廚師不僅僅只有自己創業才能體現一種價值,你選擇去創業,意味著你將失去在一個好的企業去作為大廚的機會,大廚的不斷積累努力,他可能有不錯的薪水,甚至會有股權激勵,它的價值也許不亞於去開一個餐館創業。所以說選擇創業,它可能不適合你,創業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成功的創業者往往是一種性格,適合這種性格的創業者只有十分之一。
人分為三類:俠客型,領袖型,群眾型。
俠客型的人喜歡獨來獨往,單打獨鬥,一件事情喜歡從頭做到尾,這種人和群眾型的人都不適合創業。
只有領袖型的人,他們也許從小就是孩子王,能夠帶領人去做一件事情,具備一定的擔當,敢於承擔大責任。他們具有強烈的事業心,有勇於不怕失敗的決心。
領袖型的人才時候創業,他們往往在生活中就能成為帶頭大哥,試想,如果你在生活中都不能帶領一群人,那麼你怎樣在創業中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到一個未知的地方?去幹一件未知的事情呢?而具有領袖型的人往往都是一種天生的性格,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培養,但一個人的性格卻很難通過培養來改變。所以說對於沒有具備領袖型的人,選擇去創業基本上很難成功。
打工和創業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很多職場上的職業經理人是成功的打工者,在職場中,他們非常成功,能夠帶領手底下的員工完成各種出色的工作,但是一旦進入創業,一個成功的職業經理人並不一定比普通人更強,打工與創業者需要具備的能力完全不一樣,甚至是相反。
一個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職場中,它依附在企業中生存,一個大的企業,職業經理人靠的是搞清楚一個企業的管理規則,帶領一群人按企業的規則去把事情辦好,而往往一個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最終取代職場的成功,往往是他更懂企業運營的遊戲規則,在這個規則中帶領一群人去按企業的規則執行各項工作,他的成功背後往往靠很多部門在不同維度中給予的支援,最終他才獲得了成功。所以說一個成功的職業經理人他所能成功靠的是他所處的這個企業的品牌,與其說職業經理人很成功,不如說他的成功是靠企業的品牌,靠這個企業建立起來的這個系統,而職業經理人能在這個企業中很成功是因為他更懂這個企業的系統,他在完成這個企業系統中的每一個工作流程而已,而這一切的成功靠的是這個企業建立起來的品牌。
胡偉良觀點:
創業所要面臨的比打工要難得多,創業者要承擔建立這個企業的品牌,打造這個企業運轉的整個系統。所以說一個企業的創始人,要帶領一群經理人,引導這一群人進入一個未知的地方,做一件未知的事情。
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所面臨的都是未知的,他需要去找尋那個未知的答案,而職業經理人則是在已知的工作體系中運轉,它所具備的能力完全跟創業者不一樣,甚至是相反,因為職業經理人習慣用常規的方式去開展各項工作,因為他所承擔的工作他需要按既有的方式去奮鬥到底,最終的結果他不需要承擔,他是免責的。
而創業者則不一樣,創業的過程中沒有固有的模型,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遇到困難克服困難,最終這個企業要按什麼樣的路線去走,走向何方,都需要創業者去權衡,它的權衡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任何前進的步伐只需成功,不許失敗。
(原文刊載於《台灣商務平台》
編輯:V.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