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劉超祺博士
【看新媒體2020年04月11日訊】二千多年前的一個星期五是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受死的日子,稱為「耶穌受難日」,今年是在4月10日(星期五),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後第三天,即是星期日,從死裏復活,今年是在4月12日。

從樂曲中反思
每年一度的復活節假期到了,作者從耶穌受難與復活的過程聯想起一些樂曲與大家分享,從中抒發作者一些有關耶穌、神、神傳音樂等訊息,建議大家不妨去聽一聽。一面聽,一面思考本文帶出來的信息。
Schubert:“Piano Sonata No.13 in A Major, D.664 – 1. Allegro moderato”
第一首音樂是由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鋼琴演奏舒伯特(1797 – 1828)1819年鋼琴作品“Piano Sonata No.13 in A Major, D.664 – 1. Allegro moderato”( 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D.664第13首第一樂章 – 中等快板)。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奧地利作曲家,他生於1797年、死於1828年,享年31歲,他這樣子去形容他作曲的過程:「我作起曲來像神一樣,簡單到將已完成的樂曲去抄寫下來就完成了。」他還說:“When I have finished one piece, I begin another,”(「當我完成一首音樂作品之後,我就開始另一首音樂作品。」這裏表示他的樂思是源源不絕的、不會間斷,舊的一首樂曲剛剛完成了之後,新的樂曲的樂思就又湧現在腦海中。
當貝多芬看完年輕的舒伯特的作品之後,大聲讚嘆「舒伯特確實擁有從神而來的火花!」(“Truly Schubert possesses a spark of the divine fire!”)貝多芬認為神不斷不停的提示著貝多芬他自己的創作,同樣地,他也覺得神也在提示著舒伯特的創作,他認為舒伯特創作的方式就如他的一樣,有神的啟示,所以這句說話並非只是一句普普通通讚賞的說話。
舒伯特的音樂啟蒙老師這樣子描述舒伯特在孩童時期的作曲過程:他這個孩子所學習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從神而來的,作為一位作曲家,他的樂思來得完全不費精力和非常快速,他是一位自然的天才。(During his lifetime, Schubert was recognized as a natural talent — one of his first teachers said, “He has learnt everything from God, that boy”— and he was known as a composer to whom music came effortlessly and quickly. From “Franz Schubert, reaching for the stars” Published December 14, 2013 Authored by Phillip Huscher, Genius of Schubert.)
樂評家Gibbs(吉布斯)這樣去評論舒伯特的作曲方式:舒伯特是由上天差遣下來的古典時期的一位作曲天才,他無需花費任何氣力就自然而然的寫出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這就是說舒伯特在作曲的時候完全是不費精力的。(“It was embellished — without supporting evidence — into that of an underappreciated ‘heaven-sent’ classical genius whose hundreds of compositions poured forth ‘naturally,’ which is to say, without effort,” Gibbs says.)吉布斯還堅稱音樂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Gibbs also maintains that allegations that music simply “poured unbidden” from the composer’s pen.) (Quoted from ‘A New “Anti-Biography” of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Undoes 150 Years of Distortion and Trivialization – UB musicologist challenges portrayals of classical music’s enigmatic genius” By Patricia Donovan, News Center Official UB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media, University at Buffalo.)和聲之王(the King of Harmony)是指貝多芬,而歌曲之王(the king of song)當然就是指舒伯特,意思即是說舒伯特能夠繼承貝多芬將音樂發展下去,即意味著神將音樂從貝多芬傳到舒伯特去,好讓舒伯特能夠將神傳音樂傳遞下去。這是我個人的演繹。
Karl Holz (卡爾.霍爾茲)一位與舒伯特同時期的小提琴家這樣子形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關係:「和聲之王在音樂的交匯處中友善的交棒給歌曲之王。」(“The King of Harmony had sent the King of Song a friendly bidding to the crossing.”) (Quoted from ‘A New “Anti-Biography” of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Undoes 150 Years of Distortion and Trivialization – UB musicologist challenges portrayals of classical music’s enigmatic genius” By Patricia Donovan, News Center Official UB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media, University at Buffalo)
舒伯特的作曲過程,跟巴哈、韓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蕭邦、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一樣,他們的音樂都是「從神而來」、「從天而來」,樂思都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他們的創作都「如有神助」、「完全是不費勁的」,你們認為是巧合嗎?我當然認為不是,只是神有意將樂曲的意念傳遞給他,將西方古典音樂進一步發展,好去奠定西方的文化和音樂文化。
John Newton:“Amazing Grace”
第二首要介紹的歌曲是John Newton(約翰牛頓)的“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
作者在1748年從非洲坐船返英國的途中遇到猛烈的風暴,他在危急的關頭向神呼救,求神拯救他脫離險境,並答應神改過自新,將嫖賭飲蕩、不務正業、奸詐欺騙等惡行和陋習糾正過來,重新做人。暴風雨頓時停了下來,他於是就寫下這首樂曲作為見證,讓人一起歌頌神。
各位聽眾:你們認為這是巧合,還是神的《奇異恩典》呢?
———–
第三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林佳蓉和許淑絹(粵音「娟」)合唱的《愛的真諦》。
《新約全書》《哥林多前書》第13章第4節至第8節講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耶穌傳播的其中一個核心思想是「愛」、是「普世的愛」。
“Jesus Christ Superstar”插曲“Superstar”
第四首要介紹的歌曲是1970年搖滾歌劇“Jesus Christ Superstar”(《萬世巨星》)的插曲“Superstar”(《萬世巨星》)。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於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其中包括了反神、反基督的思想,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樣一套反宗教、反宇宙的思想來自「魔」,將人帶離開神,令人以為人死如燈滅,無來世之憂,無心性的約束,只要今生逃得過法律的制裁就可以作惡多端,因此在極權的共產主義國家可以「鬥天、鬥地、鬥人」,可以草菅人命,殘殺千千萬萬的人民,這些都是錯誤的「無神論」、「反神論」、「只有黨性、無人性」惹下的禍端。
———–
第五首要介紹的歌曲是1970年搖滾歌劇“Jesus Christ Superstar”(《萬世巨星》)的插曲“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我不知道應如何愛他》)。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於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一書,提出了「進化論」(“The Theory of Evolution”),“Evolution”(「進化」) 包含「演變」和「進化」兩個概念,「進化論」試圖解釋所有生物在世間是有發展、變異的現象,生物是從原始、簡單生物細胞演變和進化成爲複雜、有智慧的物種,包括人類。當時,西方社會普遍接受「創造論」(“The Theory of Creation”),相信神創造世界和創造生物,包括人類,物種是永恆不變的。「進化論」進一步鞏固了錯誤的「無神論」、「反神論」,進一步將人帶離開神。
耶穌是神、是人?是聖人抑或是「萬世巨星」?是真實存在過的人或甚至是虛構出來的人物?過了二千多年,眾說紛紜。要我講,我當然認為他是神哩!
Hayley Westenra “May It Be”
第六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Hayley Westenra 主唱“May It Be”(《但願如此》)。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1882年出版《尼采文集:快樂的科學》(“The Gay Science”)一書中宣稱「上帝已死」(“God is dead”)。他認為人類已離棄了神,社會道德淪亡,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的標準。人不相信神,神就會離棄人,人就會有危機。「諾亞方舟」的事蹟就說明:若人不相信神,人類道德就會敗壞,神就藉洪水來毀滅人。
“May It Be”歌詞大概是這樣子說:離家的路有多遠,即使黑夜降臨,你懷著真誠的心孤單上路,但願有一顆晚星照著你,相信你會找到回家的路,走向光明,《但願如此》。
Georg Friedrich Händel:“Hallelujah!”
第七首要介紹的歌曲是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的“Hallelujah!” (《讚美主!》)。
有一些作曲家創作樂曲的時候,他們的靈感是來自神。來自神的音樂才是最值得聆聽、對人最有益處的。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生於1685年、死於1759年,是其中一位出色的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的作曲家。當他創作《讚美主!》(“Hallelujah!”)這首樂曲的時候,富麗堂皇的天堂的景象就呈現在他的眼前。他認為他的音樂得到神的啟示,每當他完成一首樂曲之後,都會在樂譜結尾的一頁寫上“S.D.G.”,意思是說:「讓榮耀歸予神」,他認為他的音樂是用來頌揚神的。
各位聽眾:你們相不相信韓德爾的音樂是神傳給他的呢?你們又相不相信他創作《讚美主!》的時候真的看到天堂的景象呢?韓德爾的作曲過程,跟巴哈、莫扎特、貝多芬、蕭邦和布拉姆斯等作曲家一樣,應該的是神傳給他的,用來歌頌神和豐富人類的文化。
美西大法弟子《法正乾坤》
最後一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美西大法弟子合唱《法正乾坤》。
常言道:生老病死是人必經的階段。但現在世上有一個修煉的法門,有人說這個法門能超脫生死,你有沒有認真去了解過呢?有一群人在街頭巷尾頂著壓力、耐心的向你們講出真相,那就是了。
歌詞這樣子寫:「多少年來,我們在迷失之中;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在找尋。今天,我們已經找到,今天,我們歡呼陣陣。看那!法輪正在轉動!你看這真、這善、這忍,把乾坤撥正!」
後話
我這裏說的「神傳文化」的神並不是《聖經》所指在基督徒心目中的上帝、耶穌基督、或者是天主教所認為的天主、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亦不是佛經所指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道教的元始天尊、喇嘛教的大日如來、伊斯蘭教的阿拉、或者是其他宗教的神明等等。其實,這個宇宙並非只是地球這個空間,還有很多其他高於人類的空間存在,人統稱之為「天」。「天」上有數之不盡的、佛教稱為的「世界」、或者天主教、基督教稱為的「天堂」,在各個世界、天堂裏面居住的眾生或者主持各個世界、天堂的「法王」,一般人都跟隨天主教、基督教統稱為「神」、跟隨佛教統稱為「佛」。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說「滿天神佛」、「舉頭三尺有神明」或者是說「人在做、天在看」,其實是真的,我相信以前的人也像我一樣看到了天上的神和佛才這樣說的。
神,我這裏統稱神、佛為神,希望在地上建立一個優秀的神傳的文化,好讓人類社會能夠依循著一個優秀的神傳下來的文化去發展,能夠敬仰神佛、體會到神佛的存在,從而知所警惕,叫人以「真、善,忍」的標準來做好人,不要做壞事,否則會遭天譴和報應,這些都是由神、佛因應個人的恩德和罪孽來安排的。新傳音樂就是天上不同世界的神、佛將祂們在他們天上世界優秀的音樂傳給人類,以證實神的存在、以在地上建立一個優秀的音樂文化、建立一個優秀的文化,從而使人相信神、敬仰神、相信有輪迴、相信有報應,使人類的世界走向美好而不至於滅亡。當然神傳的文化不只是傳統的音樂,還有傳統的道德觀、中國傳統的正體字、傳統的藝術、文學、傳統的科學、數學、天文學等等。#
負責編輯:陳汶
看新媒體創作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