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媒體2020年05月05日訊】(香港記者屏潔綜合報導)周二(5日)
上午港聞
1;眾志黃之鋒揭抗爭者獄中遭懲教人員酷刑虐打
2;香港首季GDP大跌8.9% 出口短期受壓
1;眾志黃之鋒揭抗爭者獄中遭懲教人員酷刑虐打
香港眾志昨日公開一段影片,關於反送中運動後被囚禁的年輕政治犯親述遭到懲教人員的酷刑虐打,包括掌摑臉部、背部批踭、撼頭埋牆等。周二(5日)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就事件開記者會,要求懲教署徹查事件,及研究向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反映事件。
黃之鋒表示,自反修例運動以來,未滿21歲而被還押在 壁屋懲教所的年輕政治犯有34人,目前仍有14人被囚禁。眾志早前接獲多個求助,指在囚者多次被懲教職員虐打,形容程度嚴重得無異於遭施予酷刑。而懲教人員都在沒有閉路電視的地方向被羈押人士施虐,也沒有監察懲教的法定組織,令懲教暴力比警暴更難監察。
受害人Tom透過視像向記者講述,進入懲教所的首天,懲教職員知悉他是政治犯後便掌摑其臉部,更大聲喝斥及恐嚇他可以不讓食飯。Tom指出,受掌摑和出言辱罵是常態。他又提及,有人在監倉唱《願榮光歸香港》歌曲,翌日就被懲教職員掌摑,直至掌摑得「疲倦」,再命令其他未受罰者「自摑」。Tom說,非政治犯在監倉唱歌都不會受罰,反映懲教人員是刻意針對政治犯。
立法會議員邵家臻表示,被羈押的政治犯受虐打的情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已聽聞懲教署的不同院所的政治犯均會冠以「暴動仔」的稱號,把他們歸類處於特別對待,他認為懲教署必須嚴懲濫權職員,以及向公眾交代。
黃之鋒則指出,懲教濫用私刑對待在囚人士,已符合《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當中對「酷刑」的定義,是洩其心頭之憤而進行的報復式行為。他說,將積極向聯合國反映香港政治犯所受到的不公對待,同時亦要求懲教署署長徹查事件。#
2;香港首季GDP大跌8.9% 出口短期受壓
- 香港首季GDP大跌8.9% 出口短期受壓
武漢肺炎疫情重創香港經濟,5月4日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最新經濟數據,今年首季GDP估計年跌8.9%,較市場預期衰退6.5%更為嚴重,且為1974年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
統計處表示,香港GDP下跌主要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內部及對外需求持續疲弱。其中,私人消費開支在2020年第一季 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下跌10.2%,較2019年第四季2.9%的跌幅加劇。進出口方面,貨品出口總額跌9.7%,去年第四季跌2.5%;進口跌10.9%,去年第四季跌7%。服務輸出方面,下跌37.8%,去年第四季跌4.2%。服務輸入跌25.4%,去年第四季跌5.2%。
港府發言人指出,香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反映美中貿易戰、社會事件(反送中等針對中共的抗爭運動)和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其中疫情嚴重威脅香港的經濟活動及供應鏈,預期香港出口短期內仍將顯著受壓,經濟前景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港府指,除了疫情走向外,美國與中國大陸經貿關系發展、地緣政治緊張及環球金融市場波動,也都對香港產生重大影響,需要繼續關注。#
下午港聞
3;民主派追究警高層僭建醜聞 促鄧炳強道歉遭拒
4;新聞界普立玆獎出爐 路透記錄「反送中」獲攝影大獎
3;民主派追究警高層僭建醜聞 促鄧炳強道歉遭拒
香港警隊3名高層近期接連爆出涉嫌違規僭建、霸佔官地及違法出租等問題,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亦被指曾租住僭建複式單位的醜聞。周二(5日)鄧炳強出席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時被民主派議員質詢,卻拒絕就事件向公眾致歉。
今日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上,鄧炳強被民主黨議員鄺俊宇提出質詢,指他2016年曾租住的九龍塘廣播道老牌豪宅——寶能閣寓所涉嫌違法僭建,斥其身不正何以律人,再追問鄧如何處理警務處助理處長陶輝涉嫌違規事件和面對自己。
鄧炳強回應稱,自己絕不會逃避任何違法行為,當年租住該單位時已查詢過地產代理,否認上址有非法建築物,他亦查冊沒有僭建紀錄。直至2017年收到屋宇署的來信,才得悉天台有僭建物。鄧又解釋,他有與地產代理聯絡要求業主跟進,但對方沒有行動,才於2019年初另覓住處。
據《蘋果日報》報導指,鄧炳強2016年租住的複式單位,相連的天台僭建物於2018年已存在至今,以鄧炳強於2019年遷出計算,該僭建物的存在應橫跨了其居住的時間。
對於幾名警隊高層涉嫌違規行為,鄧炳強指,調查僭建屬於個別部門的工作,警方會就警務人員整體有無違反公務員及警隊守則做調查,亦正調查警務處助理處長陶煇情況。
會後鄧炳強被傳媒追问,會否就事件作出公開道歉,他称3名警员所涉及的是人的事不屬「公务」,拒絕道歉。#
4;新聞界普立玆獎出爐 路透記錄「反送中」獲攝影大獎

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PulitzerPrize)2020年得獎名單5月4日出爐,《紐約時報》贏得調查報導獎、國際報導獎及評論獎3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路透社》報導去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榮獲突發新聞攝影獎。《美聯社》憑藉呈現印度取消克什米爾半自治地位後的人民生活情景,贏得專題攝影獎。
今年的頒獎方式受到疫情影響,普立玆獎主席甘尼迪(Dana Canedy)在自家客廳透過網路公布各獎項得主。有別於以往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頒獎典禮上宣布名單。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是今年的大贏家,榮獲3項獎,包括記者羅森塔爾(Brian M. Rosenthal)贏得調查報導獎,揭露紐約市計程車業如何對待弱勢司機的掠奪性貸款問題。紐時團隊也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系列報導奪得國際報導獎。紐時記者韓納.瓊斯(Nikole Hannah-Jones)以黑奴角度看美國起源的文章贏得評論獎。
《路透社》(Reuters)以報導一名香港反送中示威者,在旺角警署與港警發生沖突時被拘捕的畫面照片,榮獲了突發新聞攝影獎。
《美聯社》則是報導了去年8月印度鎮壓克什米爾後,人民過著徹底宵禁,以及電話網路全無的生活情景。該社的3位攝影師在陌生人的家中將相機藏於蔬菜籃中,捕捉到抗議、警察、准軍事行動和日常生活的圖像,之後前往機場說服旅行者將照片文件帶出。并把照片送到新德里的美聯社辦公室。此系列照片為美聯社贏得長篇專題攝影獎。
普立玆獎主席甘尼迪表示,普立玆獎在1917年6月第一次頒發,不到一年遇到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本季空前不確定性期間,我們確知的一件事就是新聞業永不停歇。#
負責編輯:趙米雪
看新媒體創作,轉載需要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