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媒體2021年01月21日訊】(香港記者屏潔綜合報導)周四(21日)
1月21日上午港聞
1;BNO港人赴英移民 便衣警香港機場監視離港
2;司法界瀕臨崩潰 港律政司兩年間33位律師離職
1;BNO港人赴英移民 便衣警香港機場監視離港
《港區國安法》實施加速香港政局不穩,觸發港人移民意欲。不少人甘願冒疫情之險,急急移民搭飛機遠赴英國。近日,有香港著名網紅聲稱,離境時在香港機場的出入口及登機閘附近,發現多名疑似便衣或國安人員監視乘客。他感嘆道:回歸不足30年,香港與平壤看齊!
人稱「Bob叔」的香港YouTuber上月14日離港赴英,他於1月18日上載離境時在香港機場拍攝的影片。畫面顯示,有4名可疑人士在機場出入口處徘徊,只見他們兩手空空,並未攜帶任何行李。「Bob叔」形容這些人的穿著、行為奇怪。及後,他於英國航班的登記閘口再次見到其中的一男一女,像巡邏一樣,並不時監視其他的乘客。他在影片慨嘆,「香港機場過往是與紐約、倫敦、東京作比較,宜家回歸不足30年,香港與平壤看齊!」
《自由亞洲》記者就事件向香港警方查詢,警方回覆,因應區內治安情況,安排適當的軍裝或便裝人員巡邏,警方不會評論有關行動部署細節。
對此,有香港網民留言深感不安,坦言對香港國際機場的聲譽會造成極壞影響。亦有網民表示,幾個月前已發現類似情況,當時閘口有很多警察,包括軍裝、便衣,不排除來自國安處。
公民黨成員、東區區議員李予信表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除了政治人物,就連普通市民都有被跟蹤或監視的風險,即使有國安在機場出入境處監視,也不會感到驚訝。但就對香港國際機場形象有很大影響,始終香港市民有出入境的自由。
身兼律師的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表示,機場保安或便衣人員巡邏,目的為防止有人偷竊。當局若要阻止某些人離境,會發布禁止出境名單,不需要派便衣到機場監視。#
2;司法界瀕臨崩潰 港律政司兩年間33位律師離職
香港律政司1月20日刊登廣告,公開聘請懸空的刑事檢控專員職位。港媒報道,該職務薪金高達每月26.5萬港元,堪稱為金飯碗。但在反送中運動的2019和2020年期間,有33位律師離職。香港律政司網頁顯示,兩年間人員的流失率達到7%。
《蘋果日報》報導,香港政府部門大量人手流失,負責檢控工作的律政司也不例外。繼律政司刑事檢控科高級檢控專員余國慧遞辭職信後,前刑事檢控專員梁卓然與前副刑事檢控專員許紹鼎,以及黎婉姬等高層都在司長鄭若驊的任內先後離職。
有法律界人士透露,律政司除了內部高層人士紛紛走人,整體上人手流失情況也比以往嚴重。行內知道律政司不斷招聘律師,有別以往過五關斬六將的激烈競爭,目前求職者大多獲第二次面試機會,反映律政司內部人手短缺。
律政司網頁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首長級及非首長級的政府律師職位,分別有88和385人,按編制推算,兩年間的人員流失率達到7%。
民主黨副主席林卓廷表示,曾聽聞律政司有大量不同級別人士離任,若以「鐵飯碗」計算,7%的流失率的確有問題。政府律師是受過法治教育的專業人士,離任或與律政司對於案件的檢控標準有關。他認為對政府律師而言,目前宣誓效忠等所造成的壓力還是其次,「法治問題佔最重」。#
1月21日下午港聞
3;7名銀行職員涉嫌洗黑錢被捕 款項逾63億港元
4;調查:抑鬱指數再創新高 逾六成來自政治和疫情
3;7名銀行職員涉嫌洗黑錢被捕 款項逾63億港元
香港警方1月20日舉行記者會,破獲一宗近年最大的跨國「串謀洗黑錢」案件,涉款達到逾63億港元。警方指,7名被捕者是現職或曾任本地的銀行職員,以虛假文書為海外的犯罪集團在香港開設戶口。行動中檢獲780萬元現金。
警方表示,1月19日清晨展開代號「凌霄」的行動,於香港各區搜查多個住宅、秘書公司及銀行辨工室,以涉嫌洗黑錢罪拘捕5男2女,年齡介乎30至37歲,不排除再有人被捕。
據稱,警方2017年偵查一宗電郵騙案,發現一個跨國商業犯罪團夥於香港,多次收取報酬開設香港銀行戶口用作非法用途,相信集團已運作了5年。及後,集團首腦招募16名大陸及比利時人於香港銀行開設公司戶口,利用偽造銷售合同、假身份證等文件,於2017至2018年間在香港銀行開設14個公司銀行戶口,相關資金約63億港元,其中一戶口更於2018-2019期間處理約33億資金,而有關資金主要來自意大利、越南或德國等地。
警方還指,集團首腦串通7名銀行職員協助,指導他們利用職務之便,修改偽造文件,以每個銀行戶口收取約數千港元作為報酬。7名職員並沒有黑社會背景,他們大多擔任銀行客戶經理等職位。#
4;調查:抑鬱指數再創新高 逾六成來自政治和疫情
香港心理衛生會1月21日公布「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結果。顯示香港人抑鬱指數達到最令人擔心的程度,即由過去的穩定上升,變成急速上升。 調查發現,逾六成人認為抑鬱來自政治社會事件和疫情。
《自由亞洲》報導,香港心理衛生會於去年8月至9月期間,透過網上問卷及電話對1,336人進行訪問。顯示抑鬱指數當中的「應關注」和「臨床組別」組群達到23%,時過去5次相同調查中「最為令人擔心」。
調查指,抑鬱總分由0至最高的27分,總分達10至14分的受訪者,即「應關注」群組為14.6%;總分達15分以上的「臨床組」,即患有抑鬱症及需要接受專業治療,達8.4%,兩組合共達23%,較2018年的調查急升27%。
按年齡及性別區分, 18至44歲組別、女性組群的抑鬱指數較高。僅約一成面對抑鬱情緒會尋求專業人士協助,選擇睡覺紓壓的人佔最多,達逾四成,認為港人求助意欲低,亦有不少人不知道求助渠道。
調查還指,政治社會事件和疫情是造成港人過去近半年首兩位的壓力來源,分為達65.2%和61.7%。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趙雨龍博士分析,導致港人抑鬱指數上升,是源於疫情連帶政治事件在同一時間雙重衝擊,並非因單一因素造成,「壓力不分顏色」,不同政治光譜都有壓力。
心理衛生會總幹事程志剛表示,社會恐慌第五波疫情來臨,一連串無法控制和未知因素加大抑鬱情緒,面對經濟下行影響工作和生活,亦會引起社會「海嘯式」的抑鬱情緒。他建議市民要懂得處理與家人的溝通,避免討論時激起負面情緒,亦應該選擇正確的資訊渠道,以免引起恐慌,重蹈「搶米、搶廁紙」覆轍。#
負責編輯:卿韻
看新媒體創作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支持我們:info@visionvnm.com
網站:www.visionmedia.news3
FB: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