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劉超祺博士 2021年3月28日修訂
導言
【看新媒體2021年03月28日訊】《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95年著名的劇作,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參考了1562年Arthur Brooke(亞瑟‧布魯克)所著的“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羅密歐斯與茱麗葉的悲情》)和1567年的William Painter(威廉‧品特)所著的“Palace of Pleasure” (《歡樂的宮殿》)而撰寫成的一部舞臺名著。
故事內容
背景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戀愛悲劇的背景是發生在古代的義大利。
卡帕萊特家族(the house of Capulet)和蒙太古家族(the house of Montague)是義大利維洛那城(Verona, Italy)的兩大家族,統治卡帕萊特家族的族長 (patriarch of the house of Capulet)就是卡帕萊特,統治蒙太古家族的族長(patriarch of the house of Montague)就是蒙太古,但是,這兩個家族是世仇,經常口角,一言不合就械鬥起來。
羅密歐邂逅茱麗葉
蒙太古有個兒子叫羅密歐,他才貌雙全、心地善良。他聽說自己喜歡的女孩子要去卡帕萊特家赴宴,便和朋友戴上面具混進了卡帕萊特家的宴會場裏,在機緣巧合上,他被卡帕萊特的獨生女兒、美貌如花、溫文爾雅的朱麗葉所吸引住,羅密歐當時就向茱麗葉表白愛意,茱麗葉亦對羅密歐一見鍾情。即使後來大家都知道對方是仇家的人,仍然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矢志不移。
羅密歐和茱麗葉深深明白到他們的結合一定會遭到雙方家族的強烈反對,於是,羅密歐就向神父討教,神父把茱麗葉召喚到修道院來,為他們證婚。
羅密歐被逐出城
之後,劇情急轉直下,羅密歐在街上碰到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Tybalt),兩個世仇的家族的人一碰面,少不免口角或決鬥一番,提伯爾特提出要和羅密歐決鬥,羅密歐心地善良,當然不願和提伯爾特作無謂的決鬥,但是,與他同行的朋友卻忍不住對方的挑釁,就和提伯爾特決鬥,結果死在提伯爾特的劍下,羅密歐要為朋友報仇,就在決鬥中把提伯爾特殺死。羅密歐最終被驅逐出維洛那城。
茱麗葉服假死葯
當羅密歐離開維洛那城之後,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就去到卡帕萊特家向茱麗葉求婚,茱麗葉的父親卡帕萊特當然十分贊同,命令朱麗葉下嫁帕里斯伯爵。茱麗葉當然不願就範,就去找神父幫忙,神父就給了她一劑「假死葯」,服下「假死葯」之後,人就好像死去了一樣,一天之後就會蘇醒過來。神父的獻計應該可以讓茱麗葉避過嫁給帕里斯伯爵,神父並會派人通知羅密歐,叫他暗中從棺材中把茱麗葉接走,然後雙雙遠走高飛,尋找自己的新生活,從此遠離家族之間的仇恨。
羅密歐與茱麗葉殉愛
茱麗葉於是依計行事,在婚禮的前一個晚上服下了「假死葯」,當卡帕萊特家的人發現她的時候就以為茱麗葉因抗婚而仰藥自殺。同時,神父亦派人去通知羅密歐,只可惜,事與願違,羅密歐在送信人來到之前已經聽聞了茱麗葉仰藥自殺的消息,他急不及待的潛入安葬茱麗葉的墓穴,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打開了茱麗葉的棺槨,見到了躺臥在棺木裏的茱麗葉,他肝腸寸斷之餘,吻了茱麗葉一下,之後,就把自己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茱麗葉身旁與世長辭,當茱麗葉醒過來,見到羅密歐伏屍身旁,她悲痛欲絕,也不想獨留人世間,就拔出羅密歐的佩劍自行了斷,倒臥在羅密歐身上,飲恨而終。
卡帕萊特家和蒙太古家和好
卡帕萊特家和蒙太古家兩家的父母都趕到來,神父就向他們講述了羅密歐和茱麗葉哀怨纒綿、感人的故事,雖然亡羊不能補牢,悔之已晚,可是,兩家的父母醒悟過來了,明白到冤冤相報何時了,因為兩家的仇殺才把兩家的兒女害死,從此,兩家既往不究,和睦相處。
背後訊息
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莎士比亞所著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套劇作表達出了一些甚麼訉息呢?
愛能化解仇恨
第一,愛能化解仇恨。羅密歐和茱麗葉心性純真、善良,偏偏就生長在充滿仇恨的亂世當中,茱麗葉說:“Why do our fathers hate each other, And does the daughter love the son?”為甚麼我們的父親彼此仇恨,而他們的女兒卻愛上了他的兒子?羅密歐和茱麗葉亦同時表達:“And that our fathers tear each other. Their children desire each other.” 我們的父親彼此撕裂著,而他們的子和女卻彼此相愛。在極度衝突的環境中,羅密歐和茱麗葉無以相抗,最終,他們為了愛,雙雙踏上殉情的境地上去。愛能感動人性,將邪惡的人性感化至善良和美好,將頑固、守舊、鬥爭的貴族階級觀念感化至諒解和包容,化解了累世的恩怨情仇,無疑帶出了「愛」和「和平」這些普世價值。在社會哲學上來說,是象徵「人文主義」的抬頭,將專權、蠻橫的「封建思想」打倒。
人性善惡俱在
第二,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人後天學習了惡,固此,人這個個體是善、惡同時存在的。創世主創造宇宙、創造世界的時候,已經同時將「相生相剋」的理擺放在這個宇宙、這個世界之中,所以,這個宇宙有神佛就有魔,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惡,有成就有敗,有始就有終。羅密歐有善的一面,不參與卡帕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間的世仇而沒有互相撕殺,他亦有惡的一面,不夠忍,還是動了殺機,他要為朋友報仇,而在決鬥中把提伯爾特殺死;他又認為是帕里斯伯爵要娶茱麗葉是迫茱麗葉走上末路的關鍵而將帕里斯伯爵刺死。
愛和恨的對比
第三,光明與黑暗、愛和恨產生著強烈的對比。卡帕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間的仇恨、爭鬥、撕殺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之日間進行,他們的恩怨情仇明明白白的、赤裸裸的包圍著每一個角色;相反,羅密歐和茱麗葉的愛是偷偷摸摸的在黑夜中進行,就如劇中所說:“It seems she hangs upon the cheek of night, Like a rich jewel in an Ethiope’s ear.” 將茱麗葉描繪成為:有如黑暗中掛在非洲黑種人衣索澳比人(Ethiope)耳朵上光芒四射的珠寶一樣。由此觀之,莎士比亞藉此反映對世間事態的不滿、對人性醜惡的不滿,希望藉著愛來帶給人類和平和光明。
造物弄人?
第四,人在失意的時候經常會說:「命運弄人」或者「造物弄人」,究竟命運會不會弄人?造物會不會弄人?兩位男女主角羅密歐和茱麗葉不幸的遭遇是命中注定,還是是由意外所導致的呢?羅密歐和茱麗葉生長在兩個敵對的家族,是不幸的主要根源,他們陰差陽錯的為愛而殉情,是不幸的結局,他們的殉情為兩個長期處於鬥爭中的家族帶來長住久安,又是不幸中之大幸。命運弄人,究竟成不成立呢?人今生的命運其實是人前世和今生的德和業交織而成。做了好事就積德,做了壞事就積業;與人為善就積德,與人為惡就積業;幫了人就積德,害了人就積業;這是天理。所以,命運是人前世、今生所作所為的結果,遭逢厄運也好、好運也好,是自己過往的前世、今生所結下的果,因此「命運」或者「造物」絕對不會「弄人」。這樣子,人應不應該對抗命運呢?其實,人也不能與命運對抗的,俗語說得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春種秋收。」命運是人以前結下的果,怎麼可以不承認呢?人想要改變厄運,想要趨吉避凶,唯有處處與人為善,終身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就會積德,德多、德大,命運就順境,就能「衝破厄運」,反之,業多、業大,命運就潦倒。人若要掌握命運、生死,就要行善積德,不要行惡積業,德大,命就會好,業大,就會遭逢厄運,死後還要到地獄去受苦還業哩!
結語
願各位能「做好人,得好報,逢凶化吉」!#
負責編輯:卿韻
看新媒體創作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支持我們:info@visionvnm.com
網站:www.visionmedia.news
FB: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