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治療】氣血暢通運行. 現今主流的濕疹治療
【看新媒體2021年05月29日訊】皮膚突然出現看似濕疹患處周圍劇烈瘙癢,起疹,用手越抓越癢,幾天時間就像圖片上的情況。圖片上已經塗抹潤膚藥膏。
現時很多人處理濕疹皆先尋現代醫療,尋特效藥,有口服的、有外用的,純粹追求快速消炎止癢。常用口服藥主要為具有抗過敏作用的抗組胺類藥物。對於嚴重頑固的濕疹,亦多會使用糖皮質激素/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以上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長期使用激素製劑,可以抑制皮損局部的免疫力,間接使到皮膚感染機率增加,而且會使局部皮膚變薄。再說,任何一種抗過敏藥都存在耐藥性,患者長時間地服用一種抗過敏藥,始終會出現藥效下降、不能起到抗過敏作用的現象。因此,濕疹的治療遠遠不是大多數患者想的一支西藥膏所能治療好的。
中醫對濕疹的臨床歸納
濕疹之為病,古多有命名,如四彎風(雙側肘窩及膕窩)、濕瘡、旋耳瘡、腎囊風等稱號,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結合現代臨床,脾胃濕熱是濕疹發病的常見病因,同時肺氣風毒,兼挾風邪,故客於肌膚,隱疹或圓或斜,或如莓苔走散,內藏汁而外有筐。風毒浮淺者為疥,之深者為癣,久而不癒,可延及全身,浸淫潰爛,或痛或癢,其狀不一。(膀胱濕熱,眉端偏生栗吻,抓癢非常,稱戀眉瘡,也是常見。) 古文獻記錄指出某些濕熱而起的濕疹,亦可復受(其)他(病)邪,易生變證,防治上不可不察也。
故名思義,一個「濕」字,就概括出濕疹的病機所在,是導致本病高發的原因。中醫總結出濕疹一般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致病因素,內因是肺脾腎3臟個別出現功能失調,常閱讀中醫村帖子的朋友該知道肺脾腎的協同作用,主要負責體內水濕的運輸轉化和排出,如果肺脾腎功能失調,過量的水濕停留體內,就易化為濕毒,當濕再蘊熱,濕疹就這樣爆發了。
外因多與地理位置、氣候因素、四時風寒暑濕燥熱之邪氣相關,所以病人在春夏時所發作的濕疹,偏多膿水或滲液多,因為春夏濕氣比較重,到秋冬時的濕疹,就乾燥性比較常見,因為這時候的天氣比較乾燥。
故此濕疹常見的症狀,患處周圍劇烈瘙癢,起疹,亦見某類型濕疹是以水泡、滲水為主要表現;另一部分以乾燥、脫梢、皮膚増厚、結痂。
簡單講,中醫對濕疹的辨證分型上,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濕性的,另一類是乾性。而濕性濕疹又可分為濕熱型和寒濕型,前者是濕夾熱,後者脾虛多為濕夾寒,兩個證型在處理上的方法都不一樣;至於乾燥性的濕疹,常見是由於血虛風燥所導致。
辨證用藥,亦須注意飲食
因為濕疹同飲食有密切相關,所以患者必須注意戒口。某些食物若錯吃了可能加重濕疹發作,或誘發濕疹再次複發。例如寒濕患者應該避免進食寒濕食物,如豆漿、牛奶、西瓜、芒果、奇異果、火龍果,還有蔬菜類的苦瓜、青瓜等都千萬要戒口。另外,不少患上濕疹的朋友,常去吃龜苓膏、喝涼茶,有些人或會舒服些,但更多人的皮疹症狀反而一天比一天的差。這就是不懂辨證分型的後果!濕疹屬濕熱型的,去吃點味性偏寒涼的龜苓膏或涼茶,自然會有點舒服;可是若果患者濕疹已是反反覆覆的,患處丘疹水泡不多,糜爛滲液也不明顯,反見皮膚乾燥、增厚、粗糙脫屑,再通過舌脈診斷,這類濕疹分明就是血虛風燥的,就該養血潤膚,活血祛風,難怪皮疹纏綿難癒,越吃涼茶越難見好。
內外兼治,標本同治
治療方面中醫西醫各有不同,如果病情急劇時候當然以治標為主,或標本同治,中醫主要是以治內為根本,主要靠內治調理臟腑功能,將肺、脾、腎功能恢復正常,水濕得以正常運化,濕疹自然緩解或消除。
除了中藥內服外,有時候更要結合外治法,如使用中藥外洗劑/膏劑,或配合針灸,來加強經絡疏通,增強祛濕通道,就好比上圖般開了個水喉一樣,讓過剩的水濕有出路排走~ (說笑 ^.^) 中藥的外塗、洗浴其實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內外結合,更是時事半功倍。當然要注意的是,如患者皮疹潰破發爛,有感染的可能性,需在醫師指導下,看是否適合中藥外塗、洗浴等外治療法。
針灸對治療濕疹也有很不錯的功效,中醫有云「血行風自滅」,通過針刺適當穴位可以調動氣血,只要氣血暢通運行,濕、熱、風互結而成的濕疹就能消散。以下可以分享一些治療濕疹的常用穴位:如血海穴可運化脾血,大陵穴可洩心火,曲池穴加上頸後的大椎穴,可清熱解毒,涼血潤燥,對舒緩痕癢很有幫助。患者平時亦可以在濕疹鄰近部位找尋壓痛點,適量按壓點刺當可止癢。
綜上所述,傳統中醫藥治療濕疹,更加個人化,既治標,亦治本,內外兼治,大大降低翻發機會,效果可以非常快和明顯,並非必定要用上糖皮質激素/類固醇等明知存在一定副作用的藥物,才有滿意療效,更非習慣性以為先讓現代醫療止痕收水,再找中醫慢慢調理,這值得大家好好思量。#
負責編輯:卿韻
看新媒體創作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支持我們:info@visionvnm.com
網站:www.visionmedia.news
FB: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