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品牌籌劃 廣告 媒體發佈 宣傳活動 形象代言 查詢聯絡:WhatApp+852-2117 0055 / info@visionvnm.com

《回望端午》    

970×90

 

撰稿:劉超祺博士                                   2021年6月13日修訂

導言

【看新媒體2021年06月14日訊】「端午節」是中國以至日本、越南、南韓等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定在每年的皇曆五月初五,與皇曆新年、中秋節和清明節並稱為華人四大傳統節日。今年的「端午節」是在西曆6月14日星期一。

 

 

端午節緣起

祭龍神

「端午節」在遠古先秦時期,原本是一個在夏季辟邪、驅除瘟疫、防治有毒害昆蟲、動物的節日。根據學者聞一多所著的《神話與詩》的《端午考》這一篇文章和其他學者的考究,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的存在。

在遠古先秦時期,皇曆五月初五被視為「惡月惡日」,「惡」是「可惡」的「惡」,本人估計應該是從諧音而來,用國語或者普通話說「五月五日」,再用國語或者普通話說「惡月惡日」,便發覺「五月五日」和「惡月惡日」的發音極度相似,所以,自先秦以來的人民因為不吉利的諧音,都視「皇曆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一個不吉利、易患病的日子;再者,皇曆五月是「春末初夏」、春天和夏天更替的時節,俗語有所謂「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或者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在這個「乍熱還涼」的夏日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瘟疫、流行病容易產生和傳播,更會將「皇曆五月初五」視為不吉祥的日子,古代的人為了驅除邪魔、鬼怪、瘟疫、流行病,便在這個號稱「惡月惡日」的「皇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中以划龍船、賽龍舟和拋粽子入江河來「祭龍神」,並且祭天、祭祖,以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尤其是在吳越(即是當今的江蘇、浙江省)一帶,「祭龍神」的習俗更廣為流傳,吳越的人民更認為他們是「龍的傳人」。

祭祀「河神」伍子胥

南北朝的南朝蕭梁時期宗懍(粵音「凜」)所著的《荊楚歲時記》第30節裡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故此,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在黃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是東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被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完全沒有關係。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因家族在楚國被迫害而投奔吳國,受吳王闔(粵音「合」)閭(粵音「雷」)重用,征伐了楚、齊、晉、越國有功,官拜相國公,吳王夫差繼位之後,對伍子胥「聯齊抗越」的戰略不滿,又聽信了大臣伯否的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並且在五月初五將伍子胥的屍首投入江中,此後,百姓有感於伍子胥忠心為國之心,就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並視伍子胥為「河神」。

自此,端午節就在「祭龍神」的習俗中加插了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成份,因此,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祭祀被當時人視為「河神」的伍子胥。關於在端午節吃粽子一事,明代盧熊纂(粵音「轉」)的《蘇州府志》的記載是這樣子的:「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意思是說:根據東吳地區的俗例,在端午節當日,百姓以粽來供奉的是伍子胥大夫,而並非供奉屈原。

依照文獻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東吳的百姓就已經有在皇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吃粽子、拋粽子入江河來「祭龍神」和紀念「河神」伍子胥的習俗。

悼念屈原

南北朝的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第30節裡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粵音「覓」)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粵音「接」)以拯之。」講出了,在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當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的事蹟。

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楚國的忠臣屈原希望聯合齊國來對抗秦國,但是,遭遇「上官大夫」靳(粵音「/gan3/」)尚等大臣的反對,靳尚在楚懷王面前離間屈原,令楚懷王疏遠屈原,調他擔任一個「三閭大夫」的閑職,之後,又將他放逐到遠離朝廷的漢水一帶,但是,被放逐的屈原仍然關心政事,只可惜,滿腔抱負無法施展。西元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到楚國,遊說楚國與齊國絕交,秦國會把六百里土地送給楚國,屈原勸諫懷王不要上當,但是,楚懷王不聽,當他與齊國斷交之後,就被秦國和其他隣國攻伐,楚懷王知道犯了大錯,急急召回屈原,屈原立刻出使齊國,與齊國再一次結盟,秦王又派張儀勸說靳尚使楚懷王再度背信齊國,楚懷王於是往武關與秦國會盟,結果死在秦國。楚襄王繼位,依然聽信靳尚的奸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遠的地方,屈原雖然長期被放逐,但是,他愛國之情仍然十分重,盡力勸諫楚襄王。西元前278年,秦國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粵音「瑩」)都,一片生靈塗炭,楚國亡,屈原悲痛欲絕,就在這一年的皇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一向受到楚國人民的愛戴,人民受到他的忠心愛國的觸動,大家都划船去拯救他,即使拯救不到他,也希望找到他的屍體,好好去安葬他,讓他入土為安。當百姓知悉不可能找到屈原的屍體,他們就恐怕屈原的屍體被大魚吃了,就用竹筒裝上糯米,做成粽子,划船到江中,將粽子拋入江裏,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身體,能讓屈原保持完屍。古人認為人死後還會有生命,所以,人死後要保持全屍。

屈原投江自盡之後,吳越、荊楚地區的百姓為了悼念屈原的忠心愛國,就將端午節紀念「河神」伍子胥的習俗改為紀念屈原,但是,仍然保留端午節防治疾病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從樂曲中反思

李建復主唱《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就是中國人,就是在生存在中國國土的中國人,中國不是「中國共產黨」,而是蘊藏著五千年文化的神州大地,裏面有著滾滾長江、巖巖五嶽、敦敦聖賢、咚咚端午、皎皎中秋明月和仁義智信、禮義廉恥等等中華文明。

劉歡主唱《好漢歌》

《好漢歌》的歌詞是這樣子寫的:「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各位聽眾朋友:男子好漢大丈夫,我們是龍的傳人,並非馬列子孫,要認清在這個「風風火火」的神州大地,擁有五千年傳統文化才是中國,中共不等於中國。

廣東音樂《賽龍奪錦》

張列指揮臺灣「竹青國樂團」演奏的《賽龍奪錦》

「端午節」的「端」字是「初」、「開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故此,皇曆五月初五名為「端午節」。根據《河圖》,共有10個數字,就是1至10,其中1,3,5,7,9為陽數,2、4、6、8、10為陰數,因此,「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臺灣、近年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南韓都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的公眾假期。

李複斌將一首廣東傳統音樂重新編曲,效果截然不同。

梁玉嶸主唱《賽龍奪錦》

香港自開埠以來,端午節都一直為本港華人大肆慶祝的節日,直至1962年4月,端午節正式訂定為香港「法定公眾假期」,當日放假一天。在端午節當日,家家普遍都會事先或者在當日購買糉子回家,在端午節當天吃;喜歡游泳的市民會一家大小往沙灘游水,說是:洗過「龍舟水」能辟邪、祛百病;在香港的大埔、沙田、屯門、荃灣、香港仔、維多利亞海港等沿岸地區以往每年都有舉行龍舟競渡,在龍舟競渡之前,大會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電視亦會直播部分龍舟競渡的賽事,場面都非常熱鬧,可惜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又名武漢肺炎、中共肺炎)的散播而被迫停止。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兩句諺語出自於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著作《楚辭漁夫》,意思是說:整個世道的人都渾濁、道德淪喪,惟獨我屈原一個人保持清高,不受污染;所有的人都喝醉得不分好歹,惟獨我屈原一個人清醒,不行差踏錯、見利忘義。

小結

願各位能夠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負責編輯:卿韻

看新媒體創作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聯絡我們】info@visionvnm.com

……………………………

【官網】https://www.visionmedia.news 

【Facebook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推特】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

970×90

Related posts

9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