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Daily News 港聞每日焦點 (6月23日 週三)

970×90

【看新媒體2021年06月23日訊】(香港記者屏潔綜合報導)

6月23日上午港聞:

 

1;《蘋果日報》主筆李平被國安拘捕 

2;教育界面臨清算  傳英華書院 15 名教師將離職

 

1;《蘋果日報》主筆李平被國安拘捕

香港警方國安處6月23日早上於將軍澳拘捕一名55歲男子,指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消息指,被捕者是《蘋果日報》社論主筆「李平」的楊清奇,現時被扣押將軍澳警署調查。警方表示,行動仍在繼續,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蘋果日報》報導,李平不時為該報社論「蘋論」署名撰寫文章,同時亦在FB和Twitter上分享。昨晚於「蘋論」發布名為《不要天快亮還尿床一泡》為題,內容談及「無論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還是德國納粹當政時期,都是人類文明史上黑暗時代,然而,黑暗總有過去的時候,人類終將回歸文明。因此,無論是知識分子、傳媒工作者,還是政治人物、豪商巨賈,身處那樣的時代,都應經受起智慧、良知的拷問,切莫天快亮了還尿一泡在床上,貽笑歷史。」

 

壹傳媒前顧問Mark Simon向《自由亞洲》表示,有《蘋果》員工遭受不明人士的威脅,恐嚇指香港警察還會再次到總部逮捕一百人。Mark Simon又指,當局對《蘋果》打壓,實際上對香港的新聞與言論自由帶來毀滅性的傷害,長期來看,是對香港徹底的破壞,對法治徹底的瓦解,因為在《國安法》之下,法院還沒作出最終判決,當局就可以凍結資產。Mark Simon形容《國安法》下已淪為「流氓治港」,再無法治可言。

 

另外,《蘋果日報》6月23日公布,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將提早於明天,即6 月 24 日出版,該報網站亦會於同日凌晨起停止更新。壹傳媒感謝讀者長久真誠的支持,以及一眾記者、職員和廣告商 26 年來的承諾。#

 

2;  傳英華書院 15 名教師將離職 教育局要求校方交報告 校長突請辭

 

香港教育界面臨當局全方位整治,「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早前訪問逾千名教師,顯示4 成受訪教師計劃、傾向辭職或提早退休。網媒《立場》消息指,在反送中運動多次表態的傳統名校英華書院,至少有15 位老師即將在本學年完結後離職,佔教學團隊人數約兩成。

 

一名在職的英華教師向《立場》表示,由反送中運動爆發至減退,一直影響校內的教師士氣,運動期間擔憂學生被捕;運動後則擔心被清算,認為是構成大批教師離職的原因。亦有教師表示,新學年約有 15 位教師將離職,佔整體人數約兩成,當中幾位老師已屆退休年齡,但無選擇繼續延任,其餘老師因不同原因離任,包括移民及決定轉行。

 

港版國安法頒佈後,香港教育局以「優化」核心科目,大幅修改通識科。受訪教師指出,離職教師中正包括兩名主科科主任,憂慮將影響科組運作,加上各個學科都要配合當局、來年起開展國家安全教育。並指,即將離任的老師中只有個別會移民,資深老師大多提早退休,認為社會環境轉變是同僚的考慮因素之一。

 

報導指,2019 年反送中運動,英華書院有超過 200 名學生參與罷課聯署;前年10月校內約百名學生於午膳時間舉行「音樂快閃」行動,吹奏樂器及高唱《願榮光歸香港》,當中有學生戴着頭盔;9.29 示威被控參與暴動的示威者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當日,法院毗鄰的英華書院,過百名同學響應緊急罷課,在操場列隊,手放於左胸高叫口號和唱歌。#

 

 

 

6月23日下午港聞:

 

3;首宗被控違反國安法開審  控方稱“光時”意味港獨 被告唐英傑否認所有控罪

4;民研調查:「香港人」本土身份認同評分下跌 

 

3;首宗被控違反國安法開審  控方稱“光時”意味港獨   被告唐英傑否認所有控罪

 

香港首宗涉及違反國安法的案件6月23日在高等法院開審。被告唐英傑被控「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及「恐怖活動罪」,另加控一項「危險駕駛致他人身體受嚴重傷害」作為交替控罪。法庭不設陪審團,由3名國安法指定法官共同審理。唐英傑庭上否認所有控罪。預計審訊須時15天。

 

控方律政司由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及署理助理刑事檢控專員張卓勤代表。唐英傑由資深大律師郭兆銘、大律師劉偉聰及大律師陳碧琪代表。案件由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彭寶琴及陳嘉信審理。

 

控罪指,2020 年 7 月 1 日港區國安法正式生效,23 歲被告唐英傑當日下午 ,駕駛由他登記為車主的電單車,插有「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中英旗幟,由東區隧道駕駛至灣仔一帶沿路展示,並於下午 3 時 37 分在軒尼詩道及菲林明道撞向3名攔截的警員後被捕。

 

控方代表周天行在開案陳詞中引用嶺南大學教授劉智鵬意見,解釋「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有港獨及推翻國家政權含義。辯方則傳召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作專家證人。

 

有分析認為,香港過往主要實行普通法,《港區國安法》的實施對香港民主、傳媒造成寒蟬效應,而唐英傑案的審訊,對於香港是否履行國際人權公約義務影響重大。#

 

4;民研調查:「香港人」本土身份認同評分下跌

香港民意研究所6月22日發表每半年一度對香港市民身份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香港人」的評分在「認同感」、「重要性」分類中仍然處於首位,但分數下跌  。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分析,由於社會氣氛持續低迷,年輕人或連香港人的身份也不再重視。以這種方式處理香港問題,必然的後果就是反作用力。

民意研究所訪問1,00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要求他們按0至10分(0分為最低,10分為最高)評價「香港人」、「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及「重要性」。

 

調查發現,無論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份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認同方面,對比半年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錄得明顯下跌,其餘數字沒有明顯變化。受訪者對「香港人」的「認同感」之評價為7.78分,雖然分數繼續排在各分類之冠,但分數比2020年12月下跌近0.5分,亦是2019年6月反送中運動以來首次跌穿8分。而在「香港人」的「重要性」方面,受訪者對此評分為7.8分,較上次調查微跌。

 

在3個中國人身份中,受訪者對「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及「重要性」評價,分別6.44分及6.01分,均高於「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但兩個分數均較上次調查跌0.29分。受訪者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及「重要性」均較另外兩者低,僅分別5.3分及5.08分。

 

調查還指,有44%受訪者自稱「香港人」,而自稱「中國人」比率則13%。自稱「香港的中國人」為13%,自稱「中國的香港人」則為28%。而「香港人」和「中國人」身份比較,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最認同的身份,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中國人」的比率高。與半年前比較,全部數字均沒有明顯變化。

 

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表示,如今社會氣氛持續低迷,年輕人或連香港人的身份也不再重視。他說:「我們這一輩人從一開始不覺得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有甚麼衝突。今日見到這個處境,覺得(中共)用這樣的方式處理香港問題,背棄幾十年來對香港人、國際社會的承諾,以這麼強暴的方式扼殺年輕世代的觀念,必然的後果就是反作用力」。#

 

…………………………………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聯絡我們】info@visionvnm.com

……………………………

【官網】https://www.visionmedia.news

【Facebook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推特】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

970×90

Related posts

9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