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品牌籌劃 廣告 媒體發佈 宣傳活動 形象代言 查詢聯絡:WhatApp+852-2117 0055 / info@visionvnm.com

《在萬聖節說「直教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_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

970×90

 

撰稿:劉超祺博士                                  

 

萬聖節

導言

2021年10月30日修訂萬聖節,英文是Halloween,是“All Hallow Even”的縮寫,意思是”All Hallows’ Eve” ,”Hallow”是聖人的意思,即「萬聖節的前夜」,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萬聖節在11月1日,前一晚,即10月31日,稱為「萬聖夜」,是慶祝萬聖節的主要時段。今年是在星期日。

源起

萬聖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古老的撒但教,後來成為北歐塞爾特人(Celtics)的傳統節日,他們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結束和冬天的開始的一天,這一天稱為「死人之日」或者叫「萬鬼節」,在這一天晚上,邪惡的鬼魂會走入人世間,為了嚇走鬼魂,塞爾特人會戴上猙獰的面具去嚇走那些妖魔鬼怪,看來就好像中國人民的「鬼節」,亦是西方人的「鬼節」。

到了公元後八世紀,天主教為了抗衡行巫術、與邪靈相交的習俗,於是將萬鬼節改為紀念天主教的聖人,並把紀念諸聖人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亦同時將「萬鬼節」改為「萬聖節」,「萬聖節」的名稱就一直流傳至今。名稱雖然改了,但是,民間的活動仍然與妖魔鬼怪、邪靈有關。

直教生死相許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加西亞.馬奎斯)生於1927年至2014年,是一位在二十世紀拉丁美洲著名的哥倫比亞小說家,著作以西班牙語為主,他曾經獲得the “1972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1972年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和the “198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於1985年出版的小說“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愛在霍亂瘟疫蔓延時》)有這樣的一句話:“There is no greater glory than to die for love.” 中文意譯這一句就是:「沒有比為愛而死得到更大的榮耀」,意思就是說:愛是犧牲的。

Mohammad Rūmī

Mohammad Rūmī生於1207年至1273年,是一位著名的波斯詩人,他的詩詞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被認為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the “most popular poet”) 和「最暢銷的詩人」(the “best selling poet”)。他的詩集“Masnavi”,英文版本被Nader Khalili譯作“The Love Poems of Rumi”(《魯米情詩集》),《魯米情詩集》中有這樣的一句話:“This is how I would die into the love I have for you: As pieces of cloud dissolve in sunlight.” 中文意譯這一句就是:「我會為愛而死,這就是我對妳的愛:就像一片片雲彩在陽光中溶化一樣,意思就是說:愛是犧牲的。

元好問

金、元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中的開頭有這麼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情,令人朝思暮想、牽腸掛肚,甚至肝腸寸斷,「直教生死相許」。

董說

明代董說的一本怪異章回小說《西遊補》第一回有這麼兩句:「總見世界情緣,多是浮雲夢幻。」情,在前世因各位的因緣關係而已經有所安排,種善因得善緣,種惡因得惡緣,因此,緣分可能是今生的緣,亦可能是前世的債,究竟是緣、是債,就看各位的造中化了。

淩濛初

明朝文學家淩濛初的著作《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二卷有這麼兩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是說: 只要還有生命,就有未來。

各位讀者:有未來,情緣就有機會再來。無論如何,生命誠可貴,比起愛情和自由,生命還是價更高,不可拋。

《羅密歐與茱麗葉》

導言

本文打算介紹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所著的著名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95年著名的劇作,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參考了1562年Arthur Brooke(亞瑟‧布魯克)所著的“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羅密歐斯與茱麗葉的悲情》)和1567年的William Painter(威廉‧品特)所著的“Palace of Pleasure” (《歡樂的宮殿》)而撰寫成的一部舞臺名著。

家族世仇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戀愛悲劇的背景是發生在古代的義大利。故事講述:

卡帕萊特家族(the house of Capulet)和蒙太古家族(the house of Montague)是義大利維洛那城(Verona, Italy)的兩大家族,統治卡帕萊特家族的族長 (patriarch of the house of Capulet)就是卡帕萊特,統治蒙太古家族的族長(patriarch of the house of Montague)就是蒙太古,但是,這兩個家族是世仇,經常口角,一言不合就械鬥起來。

一見鍾情

蒙太古有個兒子叫羅密歐,羅密歐才貌雙全、心地善良。他聽說自己喜歡的女孩子要去卡帕萊特家赴宴,便和朋友戴上面具混進了卡帕萊特家的宴會場裏,在機緣巧合上,他被卡帕萊特的獨生女兒、美貌如花、溫文爾雅的朱麗葉所吸引住,羅密歐當時就向茱麗葉表白愛意,茱麗葉亦對羅密歐一見鍾情。即使後來大家都知道對方是仇家的人,仍然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矢志不移。

決鬥惹禍

羅密歐和茱麗葉深深明白到他們的結合一定會遭到雙方家族的強烈反對,於是,羅密歐就向神父討教,神父把茱麗葉召喚到修道院來,為他們證婚。之後,劇情急轉直下,羅密歐在街上碰到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Tybalt),兩個世仇的家族的人一碰面,少不免口角或決鬥一番,提伯爾特提出要和羅密歐決鬥,羅密歐心地善良,當然不願和提伯爾特作無謂的決鬥,但是,與他同行的朋友卻忍不住對方的挑釁,就和提伯爾特決鬥,結果死在提伯爾特的劍下,羅密歐要為朋友報仇,就在決鬥中把提伯爾特殺死。羅密歐最終被驅逐出維洛那城。

(Glen Weston主唱電影“Romeo and Juliet”(1968)主題曲“What Is A Youth”)

茱麗葉拒婚

當羅密歐離開維洛那城之後,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就去到卡帕萊特家向茱麗葉求婚,茱麗葉的父親卡帕萊特當然十分贊同,命令朱麗葉下嫁帕里斯伯爵。茱麗葉當然不願就範,就去找神父幫忙,神父就給了她一劑「假死葯」,服下「假死葯」之後,人就好像死去了一樣,一天之後就會蘇醒過來。神父的獻計應該可以讓茱麗葉避過嫁給帕里斯伯爵,神父並會派人通知羅密歐,叫他暗中從棺材中把茱麗葉接走,然後雙雙遠走高飛,尋找自己的新生活,從此遠離家族之間的仇恨。

飲恨而終

茱麗葉於是依計行事,在婚禮的前一個晚上服下了「假死葯」,當卡帕萊特家的人發現她的時候就以為茱麗葉因抗婚而仰藥自殺。同時,神父亦派人去通知羅密歐,只可惜,事與願違,羅密歐在送信人來到之前已經聽聞了茱麗葉仰藥自殺的消息,他急不及待的潛入安葬茱麗葉的墓穴,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打開了茱麗葉的棺槨,見到了躺臥在棺木裏的茱麗葉,他肝腸寸斷之餘,吻了茱麗葉一下,之後,就把自己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茱麗葉身旁與世長辭,當茱麗葉醒過來,見到羅密歐伏屍身旁,她悲痛欲絕,也不想獨留人世間,就拔出羅密歐的佩劍自行了斷,倒臥在羅密歐身上,飲恨而終。

化解世仇

卡帕萊特家和蒙太古家兩家的父母都趕到來,神父就向他們講述了羅密歐和茱麗葉哀怨纒綿、感人的故事,雖然亡羊不能補牢,悔之已晚,可是,兩家的父母醒悟過來了,明白到冤冤相報何時了,因為兩家的仇殺才把兩家的兒女害死,從此,兩家既往不究,和睦相處。

(Barratt Waugh主唱電影“Romeo and Juliet”(1968)插曲“A time for Us”)

解構《羅密歐與茱麗葉》

我們來探討一下莎士比亞所著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套劇作表達出了一些甚麼訉息呢?

愛能化解仇恨

第一,愛能化解仇恨。羅密歐和茱麗葉心性純真、善良,偏偏就生長在充滿仇恨的亂世當中,茱麗葉說:“Why do our fathers hate each other, And does the daughter love the son?”為甚麼我們的父親彼此仇恨,而他們的女兒卻愛上了他的兒子?羅密歐和茱麗葉亦同時表達:“And that our fathers tear each other. Their children desire each other.” 我們的父親彼此撕裂著,而他們的子和女卻彼此相愛。在極度衝突的環境中,羅密歐和茱麗葉無以相抗,最終,他們為了愛,雙雙踏上殉情的境地上去。愛能感動人性,將邪惡的人性感化至善良和美好,將頑固、守舊、鬥爭的貴族階級觀念感化至諒解和包容,化解了累世的恩怨情仇,無疑帶出了「愛」和「和平」這些普世價值。在社會哲學上來說,是象徵「人文主義」的抬頭,將專權、蠻橫的「封建思想」打倒。

人性善惡同存

第二,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人後天學習了惡,固此,人這個個體是善、惡同時存在的。創世主創造宇宙、創造世界的時候,已經同時將「相生相剋」的理擺放在這個宇宙、這個世界之中,所以,這個宇宙有神佛就有魔,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惡,有成就有敗,有始就有終。羅密歐有善的一面,不參與卡帕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間的世仇而沒有互相撕殺,他亦有惡的一面,不夠忍,還是動了殺機,他要為朋友報仇,而在決鬥中把提伯爾特殺死;他又認為是帕里斯伯爵要娶茱麗葉是迫茱麗葉走上末路的關鍵而將帕里斯伯爵刺死。

愛恨對比

第三,光明與黑暗、愛和恨產生著強烈的對比。卡帕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間的仇恨、爭鬥、撕殺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之日間進行,他們的恩怨情仇明明白白的、赤裸裸的包圍著每一個角色;相反,羅密歐和茱麗葉的愛是偷偷摸摸的在黑夜中進行,就如劇中所說:“It seems she hangs upon the cheek of night, Like a rich jewel in an Ethiope’s ear.” 將茱麗葉描繪成為:有如黑暗中掛在非洲黑種人衣索澳比人(Ethiope)耳朵上光芒四射的珠寶一樣。由此觀之,莎士比亞藉此反映對世間事態的不滿、對人性醜惡的不滿,希望藉著愛來帶給人類和平和光明。

積德積福

第四,人在失意的時候經常會說:「命運弄人」或者「造物弄人」,究竟命運會不會弄人?造物會不會弄人?兩位男女主角羅密歐和茱麗葉不幸的遭遇是命中注定,還是是由意外所導致的呢?羅密歐和茱麗葉生長在兩個敵對的家族,是不幸的主要根源,他們陰差陽錯的為愛而殉情,是不幸的結局,他們的殉情為兩個長期處於鬥爭中的家族帶來長住久安,又是不幸中之大幸。命運弄人,究竟成不成立呢?人今生的命運其實是人前世和今生的德和業交織而成。做了好事就積德,做了壞事就積業;與人為善就積德,與人為惡就積業;幫了人就積德,害了人就積業;這是天理。所以,命運是人前世、今生所作所為的結果,遭逢厄運也好、好運也好,是自己過往的前世、今生所結下的果,因此「命運」或者「造物」絕對不會「弄人」。這樣子,人應不應該對抗命運呢?其實,人也不能與命運對抗的,俗語說得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春種秋收。」命運是人以前結下的果,怎麼可以不承認呢?人想要改變厄運,想要趨吉避凶,唯有處處與人為善,終身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就會積德,德多、德大,命運就順境,就能「衝破厄運」,反之,業多、業大,命運就潦倒。人若要掌握命運、生死,就要行善積德,不要行惡積業,德大,命就會好,業大,就會遭逢厄運,死後還要到地獄去受苦還業哩!

 

從樂曲中反思

Tanya Ruth主唱、Jessica Albrecht大提琴演奏和Michael Langlois鋼琴合奏法國作曲家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朱爾‧埃米爾‧弗雷德里克‧馬斯奈)(1842–1912)1872“Élégie, Op. 10, No. 5”(“ Elegy, Op. 10, No. 5”)(《哀歌》作品編號105) 

這是一首在上一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的「苦情戲」經常用作電影悲慘情節的配樂,看看這一首樂曲有沒有掀起一些聽眾的兒時回憶?

一代著名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Luciano Pavarotti(盧奇亞諾‧帕伐洛提1935~2007)等聲樂家演唱義大利歌劇作曲家Giuseppe Verdi(朱塞佩‧威爾第,1813~1901)1853年歌劇 “La traviata” (《失落的婦人》)其中一首插曲“Brindisi” (“The Drinking Song”) (《飲酒歌》)

歌劇 “La traviata” (《失落的婦人》) 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Alexandre Dumas fils(亞歷山大‧仲馬,亦稱「小仲馬」,1824年~1895年)1848年著名小說 “La dame aux camellias” (簡稱 “Camille”)(《茶花女》)。故事講述一個單純、貧苦的鄉村小姑娘Marguerite Gautier(瑪格麗特)來到法國巴黎這樣一個花花世界,受不住誘惑、加上花容月貌的她、擋不住被貴族的爭相追逐,墮落在風塵之中,她的妝扮總喜歡帶有一束「茶花」,所以被稱為「茶花女」,之後,她認識了一位心儀的男士,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社會環境之下,展開了一段悲情的戀愛生涯,她的污名不能夠被男主角的父母體諒,被迫黯然分手,最後還是與愛人緣慳一面之下與世長辭,好一個淒婉、又反映出人性善惡一面的故事,當然亦都是清者自清!

威爾第的《飲酒歌》講出了當時巴黎歡場的熱鬧情景。

Philippe Jaroussky (counter-tenor)主唱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 作曲家George Frideric Händel(韓德爾) (1685~1759)1710年創作歌劇“Rinaldo”(《里納爾多》)插曲“Lascia ch’io pianga” (“Let me weep”)(《讓我哭泣》)

“Rinaldo”《里納爾多》的故事敘述一個在大時代的淒美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1095年至1099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the First Crusade),當年,由主將Godefroy和男主角騎士Rinaldo(里納爾多)帶領的十字軍把耶路撒冷重重包圍著,只要攻陷耶路撒冷(Jersualem),Rinaldo就可以跟貌美如花的女主角,即是他的女朋友Almirena結為夫婦,可惜,好事多磨,一次次的戰事失利、情敵的橫刀奪愛、法力高強的女巫的干擾等等,最終,Rinaldo排除萬難,與主將Godefroy攻陷耶路撒冷,又和女主角Almirena憑著彼此堅貞的愛情突破重重障礙,雙雙締結良緣,有情人終成眷屬。

“Lascia ch’io pianga”(“Let me weep”)(《讓我哭泣》)這一首詠嘆調是由女主角Almirena在歌劇“Rinaldo”的第二幕中向綁架她的人Argante唱出,她衷心懇求Argante放她離開,好讓她重投Rinaldo的懷抱。

歌詞提到:「讓我為自己悲慘的命運哭泣!爭爭鬥鬥的人生為我帶來許多痛苦,我祈求我的痛苦能獲得解脫,我渴望自由!」

各位讀者:要徹底得到解決,脫離痛苦的人生,修煉法輪大法是唯一的途徑,請從頭至尾閱讀《轉法輪》,不要挑著看,答案就在裏頭。

9歲女孩子Amira Willighagen(讀音a-mi-ra will-la-ha-gen)主唱後期浪漫派義大利作曲家Giacomo Puccini(賈科莫.普契尼)(1858–1924)1926年創作歌劇“Turandot”(《杜蘭朵》)插曲“Nessun Dorma”“Let No One Sleep”)(「徹夜無人準入睡」)

《徹夜無人準入睡》這首歌曲出自普契尼(Puccini) (讀音pu-jin-ni)1926年的歌劇《杜蘭朵》(Turandot) (讀音tu-ran-dot),講述:在古代的中國,政府下令如果想娶杜蘭朵公主為妻,須猜對公主出的三個謎題,如猜不對,便要被處死。最終,卡拉富王子猜中了,但是公主反悔,於是王子自己就出一道謎題,只要公主在天光之前知道他的名字,他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歌曲《徹夜無人準入睡》敍述杜蘭朵公主要全城通宵不能睡,天亮前要替她找出王子的名字,否則全城的人民都會被處死,但是,天亮前全城的人民都找不出王子的名字,王子為了拯救全城人民的性命,他把自己的名字告訴了公主,公主被王子無私無我的真情、真愛、善心所打動,終於答應與王子共偕連理。

小結

祝願各位能「做好人,得好報,逢凶化吉」!#◇

 

 

負責編輯:卿韻

看新媒體創作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聯絡我們】info@visionvnm.com

【官網】https://www.visionmedia.news 

【Facebook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推特】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

970×90

Related posts

9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