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媒體2021年10月20日訊】(綜合報導)
1 Sense到底指什麼?
待過了各種國別、不同發展階段的外企,別的不提,聽到耳朵起繭子的一個詞兒就是「Sense」。
「這個人不行,一點Sense都沒有!」
這句話高頻率地出現在領導對員工、員工對員工的評價中。Sense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說工作中要有Sense?
熟悉小魚的人知道,我超級討厭崇洋媚外、諂媚裝逼的行為,也著實看不慣一些人動不動就中英文夾雜、假洋鬼子式的的言語神情,所以一貫保持著如果說中文,就儘量把英文專業詞彙翻譯成中文來溝通的風格。
從字面直譯來看,Sense可以作為名詞,亦可作為動詞。作為名詞的意思就是感覺、意識、觀念、識別力;作為動詞的意思就是感到、理解、領會。但我總覺得這些版本太直白,實在無法精妙地詮釋它透出的那股不可言傳的機靈勁。
因此,當別人說某個人沒有Sense的時候,對話雙方通常會出現會心的一刻,卻說不上來那到底是是什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概說的就是它了吧。
總的來說,我認為Sense是一種領悟力和覺察力,更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人的基本職業素養。換句話說,
如果你想要在職場上好好混下去,起碼維持基本穩定、相對可持續的發展,直白點就是不輕易被人嫌棄得不行、甚至二話不說炒掉,你需要具備一些基本門檻以上的眼界、意識、行為和素質。這些就是Sense。
小魚輾轉過IT、傳統工業、電商物流、消費品等行業,最大的體會就是眼界拓寬了不少。每當遇到突破了自己的認知下限的人或事,我都心中默念一句:真讓我見世面啊!
而當自己的一些團隊成員,尤其是一些剛畢業就加入部門的新人出現沒有Sense的行為時,我琢磨著到底怎麼溝通才能讓他明白這Sense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到底如何做才算有Sense?
接下來我就通過實例和大家一起來分析歸納一下。
2 Sense類型一:具備有關商業與職場的基本常識。
我先講個真實的故事。在講這個故事之前,我突然又意識到得先普及另一個基本常識,畢竟我對「眾所周知」這個詞的運用早已持謹慎態度了。
是這樣的,但凡是個公司,總有供應商的存在,區別也只在多少、大小、以及合作程度的深淺而已。比較常見的組合是國際、本土十分知名的大品牌與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一個或若干個供應商合作共同完成某個領域的工作,如市場營銷、客服、一般性的技術支持、倉儲物流等。
而隨著成本控制的需求越來越急迫,許多公司甚至把一些以項目為單位的非核心環節的產品技術研發也外包了出去,以保持控制人力成本及抵禦風險的靈活度。
在這種被概述為甲方乙方的合作關係中,其實乙方員工的類型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 有通過勞務派遣公司駐紮在甲方場地與甲方員工同出同進同吃同工作的乙方員工,
- 有在外包公司場所上班遠程處理甲方業務的乙方員工,
- 更有合作較為深度的乙方直接將辦公室租在甲方的隔壁,儼然不可分割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