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文化
劉超祺博士
導言
【2023年9月29日修訂】每年的黃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今年是在西曆9月29日(星期五)。中國大陸在2008年起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當天放假一天;台灣也是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當天放假一天;香港的中秋節翌日才是公眾假期,在黃曆八月十六日放假一天,中秋節當天不是假期。
中秋節故事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想跟大家講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傳統故事。
一到中秋節,當藍天明月的時候,就會想起「嫦娥奔月」這一類古老又家傳戶曉的傳說。正所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嫦娥奔月
首先說一說「嫦娥奔月」,這是一個修煉的故事。
中秋節的起源與一個悠久的歷史傳說有莫大的關係,其中之一就是「嫦娥奔月」,是一個中國神傳文化的事蹟。「嫦娥奔月」這個傳說有多個版本,眾說紛紜,本文是參照了「神韻藝術團」的演出撰寫而成的。
在遠古時代,有一位心地善良、正義的少年英雄,他名叫后羿,娶了一位品性純良、貌美如花的女子為妻,她名叫嫦娥,他們倆婚後除了相處和洽、生活美滿之外,他們還求道心切,西天王母娘娘體察到他們求道之心,便贈送仙藥給后羿倆夫妻,待他們修行圓滿,同時遭逢劫難的時候,只要他們服下仙藥,就可以飛昇上天,離開塵世。
有一天,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弄得農作物失收,人民缺水缺糧,民不聊生。面對嚴重的災難,后羿倆夫妻記起西天王母娘娘的指示,於是,嫦娥喝下了一半仙藥,然後,她把另一半仙藥遞給后羿的時候,卻被后羿失手打翻了。
當下,后羿也顧不了個人的生死和與妻子的別離,為了拯救蒼生,他走上崑崙山尋求仙人解救蒼生的辦法,終於得到仙人賜與神弓、神箭,於是,他走上崑崙山山頂,拉弓射下九個太陽,正當他準備射落最後一個太陽的時候,嫦娥也走到他身邊勸阻他,要留下一個太陽普照大地,讓世上有光、讓萬物生長。
后羿和嫦娥挽救了世人於苦難之中的責任完成了,已經喝下了仙藥的嫦娥也不能久留人世間,在一個月圓的晚上,嫦娥獨自一個人飛向月宮去,后羿深知這是天意,天命不可違。后羿於是在地上擺設香案,送上鮮花、水果,遙祭在月宮裡的愛妻。這晚正是黃曆八月十五。
人民知悉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挽救過他們性命的嫦娥拜祭,祈求吉祥平安。自此,「仲秋拜月」的習俗在民間便流傳開來了。
吳剛伐桂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想跟大家講第二個有關中秋節的傳統故事,故事的名稱叫做《吳剛伐桂》。
西漢劉安等人所著、集先秦、漢初各派思想總匯的文獻《淮南子》中有這樣句:「月中有桂樹」,就是說月亮裏面有一棵玉桂樹。到了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粵音「友」)陽雜俎(粵音「左」)》前集卷一《天咫(粵音「只」)》就有了一個較為具體的記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粵音「禪」)蜍(粵音「殊」),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粵音「爵」)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古人說月亮裏面有一棵桂樹、一隻蟾蜍(蟾蜍香港人俗稱「蛤拐」),以前記載怪異事件的書籍亦有記述那棵在月亮裏的玉桂樹高達五百丈,玉桂樹之下有一位男仕,他經常要去砍伐那棵玉桂樹,那棵玉桂樹遭到砍伐之後又隨即癒合不倒。那位砍伐玉桂樹的男仕名叫吳剛,漢朝西河人,他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被玉皇大帝貶謫不能上仙界,而要到月亮去砍伐那棵生長在月亮裏、永遠不能夠被砍伐倒的玉桂樹。
唐朝詩人李白的詩中《贈崔司戶文昆季》也有這麼兩句:「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意思就是說:我冀望能夠將那棵生長在月亮裏的玉桂樹砍伐下來,送給沒有禦寒衣服穿的窮人作為可以燃點取暖的柴薪。由此看來,《吳剛伐桂》這一個事蹟在民間流傳甚廣。
玉兔搗藥
各位聽眾:在這個中秋佳節,我想跟大家講第三個有關中秋節的傳統故事,故事的名稱叫做《玉兔搗藥》。
唐.元稹(粵音「診」)所著的《漢樂(粵音「岳」)府.董逃行》記載了《玉兔搗藥》這則故事:「玉兔長跪搗藥蛤(粵音「霞」)蟆(粵音「麻」)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意思就是說:相傳月亮上有一隻雪白如玉的玉兔,他長年大月的跪在地上樁藥來製成蛤蟆丸。(蛤蟆就是年幼的蟾蜍,蟾蜍香港人俗稱「蛤拐」,蛤蟆就是年幼的「蛤拐」,即是說蛤蟆長大了會變成蟾蜍。)玉兔製作出一個玉盤那麼多的蛤蟆丸,然後奉上給玉皇大帝,那些人若果修道成仙,服用了那些蛤蟆丸就可以登上仙界。
中秋節習俗之發展
遠古以至周朝
《周禮•春官‧典瑞》漢朝鄭玄注釋:「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指古代的帝王在春分的時候要朝拜太陽,秋分的時候要拜祭月亮。為甚麼要敬拜太陽和月亮呢?《國語•周語上》有這樣的解釋:「明神而敬事之。」為的是要敬拜神明。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黃曆七月至九月是秋季,秋分應該就是黃曆八月十五,又稱為「仲秋」,《周禮》《禮記‧月令》(上篇)有「仲秋之月」的記載。「仲秋」亦是農作物秋收的時候,民間「仲秋拜月」是慶豐收的活動,亦會同時拜祭土地神明,感謝上天一年來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因此,又稱為「豐收節」。如此看來,上古帝王在「仲秋」祭月和民間「仲秋拜月」應該是中秋節的起源,而且一直流傳下去。
魏晉時代
《晉書》「袁宏傳」有「秋夜乘月」之句。所以,到了魏晉時代,民間才開始有在秋天的晚上賞月的習俗。
隋朝
到了隋朝末年,反隋義軍四起,在隋煬帝大業十三年的八月十五,反隋義軍裴(粵音「陪」)寂受八月十五圓月的激發,發明了圓圓的「餅」作為軍糧,為軍隊解決糧餉問題,並吸收到大量反隋義軍的加入。這是在八月十五吃「月餅」風俗的雛形階段。
唐朝
唐朝建國之後,每年的八月十五,圓圓的「餅」就成為了朝廷犒(粵音「耗」)賞三軍及文武百官的食品。另一方面,唐代朝廷、百姓亦延續前人「仲秋拜月」的習俗,一家人都會回家團聚和一起吃晚飯、拜月、祭祖,感謝上蒼和祖先的庇佑。並且,將「中秋」訂為一個節日,稱為「中秋節」,定在每年的黃曆八月十五,《唐書‧太宗記》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王仁裕(880~956)《開元天寶遺事》(卷下) 有這樣的描述:「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文中的「望月」就是賞月,唐代的皇室和文人雅士有在中秋晚上賞月的雅興。由此觀之,到了唐代,朝廷和百姓在「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一家人團聚一起、吃晚飯、拜月、祭祖先和賞月,至於吃圓圓的「餅」就只侷限在皇室和朝廷的文武百官。
元朝末年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又想跟大家講另外一個有關中秋節的傳統故事,就是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元末時代。元朝末年,由於種族壓迫、賦稅繁苛,加上連年乾旱、瘟疫與水災等天災人禍,弄至民不聊生、民族矛盾激化,漢人忍受不了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在朝廷官兵嚴密的監控下,消息傳遞處處受阻,朱元璋為了聯合各路義士,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對策,就是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裡面,然後送到各地的起義義士去,結果,起義成功,於1368年8月15日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元朝廷退回蒙古草原。朱元璋下令與全體軍民同樂,以傳遞訊息的餅作為餅食,起名叫「月餅」,大宴軍民。此後,「月餅」就成為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應節食品,「月餅」的製作也越來越講究,品種也越來越繁多。自此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明、清以後
要中秋節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與黃曆新年、清明節、重陽節、端午節等節日齊名就要到明清時期,根據明朝黃佐《金陵全書-正德江寧縣誌》的記載,每逢到中秋夜,家家戶戶團聚一起、吃晚飯、拜月祈福、祭祖先求庇佑、賞月和吃月餅慶團圓。
中秋節歌謠
當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就會說「一年容易又中秋」。每年中秋節前後,不其然都會想起有關中秋節這首歌謠,你們又記不記得呢?
「中秋月,月中秋,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錢人家吃月餅,無錢人家吃芋頭。」這首民謠足見無錢人家與有錢人家的對比,反映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狀況。有錢人家過中秋節的時候可以吃月餅、吃一頓豐富的晚餐、一家大小能歡樂聚首;相反,無錢人家就無錢買月餅,只能吃平價的芋頭。
我的童年大部份的中秋節都是吃芋頭的日子,現在經濟環境比我們以前的富裕,這一代年輕人就要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兒時的中秋節
做燈籠
我年幼的時候,屈指一算,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一臨近中秋節,爸爸就買竹篾、玻璃紙、紗紙、棉繩、幼鐵線和漿糊回家做燈籠,他紮的燈籠是叫「剝皮橙」。「剝皮橙」十分容易做,將幾個用竹篾紮成的正方形框架砌起來成為一個盒子形狀,在底部中間用竹篾紮一條橫枝,然後在橫枝中間加上一個小燭臺,頂部用幼鐵線吊著四個角,鐵線頂部再橫加上一條粗的竹篾,作為小孩子拿燈籠的柄。
火燈籠陣
那時,我只有五、六歲,和家人住在牛頭角半山木屋區。一到中秋節當晚,我們一群小孩子就在村口集合,由一些區中的大哥哥、姊姊帶領,每人都拿著一個燈籠,排成一條長蛇陣,一行幾十人,浩浩蕩蕩的村過村、山過山,當時沒有甚麼街燈,街頭巷尾都是漆黑一片,遠遠望去像一條火龍一樣,非常壯觀。我們身為小孩子,當然玩得開心,每年都渴望中秋節快些來到。
繪畫:《中秋節》
以下是我的一份功課,是一幅美術作品。
劉博士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以《中秋節》為題的一份繪畫功課。他當年交給美術老師的是一張黑色的畫紙。 |
年少的我當時在「元朗商會小學」讀三年級,中秋節前幾天,上美術課時,老師給的家課是繪畫,命題是《中秋節》。以前的中秋節假期是放中秋節當天。當年的中秋節一整天都颳起了狂風暴雨,我向窗外看,白天烏雲密佈,入夜更是漆黑一片,整晚大部份時間就是百無聊賴的向外望。我的畫作就是交一張黑色的畫紙。
第二週上美術課時,老師叫我站起來,質問我說:「你為何交這樣一張紙來?黑漆漆的,甚麼也沒有。」
我回答:「當天中秋節颳起狂風暴雨,我們的屋對著一塊塊田,四周漆黑一片。」
「是啊!是啊!當日整日都是狂風暴雨,天空漆黑一片。」很多同學都異口同聲的附和。
老師追問:「如果真是這樣,你應該在白畫紙上塗上黑顏色。」
我回答:「要把白畫紙塗黑,不如交一張黑色的畫紙。」
老師繼續質問:「你在家裏沒有玩燈籠嗎?」
我回答:「沒有,爸爸沒有給我們紮。」
老師鍥(粵音「揭」)而不捨的追問:「你在家裏沒有吃月餅嗎?」
我回答:「沒有,我們家裏窮,買不起。」
老師惱羞成怒,說:「看你都是懶惰,罰站一堂,下星期補交一幅。」
在罰站的時候,我就想:如果將來能當上老師,一定要當一個合情理、明白學生的老師。這事件引發我日後當老師的動機。
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家人,全家人都笑我,就連少我三歲的妹妹都說:「你這麼愚蠢,中秋節就一定要畫賞月、玩燈籠、吃月餅啦!」
爸爸隨聲附和:「就連細妹妹都懂得哩!」
當我長大了,當上了老師,修過教育文憑、教育碩士,明白了這是童真!還未受世俗污染、赤子的童心!還好,當年土頭土腦的我還悟出了正面的人生方向!
從樂曲中反思
《月圓花好》
以前,都有半個世紀以上,一到中秋節,香港的電臺就會播放這首《月圓花好》,恭祝家家團圓美滿。我深切的盼望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庭都不受到信仰的打壓、政治的迫害,能家家團聚一堂!希望這個日子很快就來到。
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代表純潔,當月亮代表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的心有否做到純真、白璧無瑕、做到善、不計算、在利益面前不爭不鬥呢?
劉子絢《明月千里寄相思》
歌曲的歌詞是這樣子寫的:「夜色茫茫罩四周,天邊新月如鉤,人隔千里路悠悠,思念的人兒淚常流。請明月代問候!」
今天通過電腦、手提電話能萬里傳音、傳影像。大半個世紀前,當「人隔千里無音訊」的時候,想到的就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請明月代問候」,歌詞表達的是純真、善良的感情,沒有半點不滿、埋怨和責備對方,忍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實在令人有所觸動!
張德蘭《平湖秋月》
歌詞提到「情緣訂」、「前緣訂」。中國人從古到今都講「緣」、「情緣」、緣份。「緣」是存在於這個宇宙間的,人能成為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姊妹、朋友,人與人的交往無不受到「緣」這種物質所牽引著。 通過天目看過去另外空間,這種物質連在一起就真的好像一條線一樣,因為世界上的人有這麼多,緣份又這麼複雜,看過去就好像天羅地網一樣交織著。我相信古代的人是看到另外空間的景象,才用「千里姻緣一線牽」這一類詞匯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所以大家就要惜緣、隨緣。世人說愛情是盲目的,其實就是前世種下的因緣關係,人在現世是擺脫不到的,唯有種善因才能結善緣。
歌詞提到「月老為媒」。「月老」即「月下老人」,他是管理姻緣、婚姻的神。天地間又真的有一位神去管理姻緣、婚姻的,世人稱他為「月老」。
歌詞又提到「紅絲結深情」。天地間又真的有一種物質把應該結為夫婦的一男一女牽引著,這種物質世人稱為「紅線」。
由此觀之,要珍惜能夠成為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姊妹、朋友的緣份啊!還有就是種善因得善果、結善緣;種惡因得惡果、結孽緣。做人就要做一個好人啦!
廣東民謠《月光光》
這首童謠是媽媽哄小孩子睡覺的時候唱給小孩子聽的,希望孩子通過媽媽柔和的歌聲能夠早一點入睡,我也聽過媽媽哄我弟弟睡覺的時候唱過這首歌,文化就是這樣子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
《月光光》的歌詞是這樣子的: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囉,阿爺睇牛要上山岡。蝦仔你快高長大囉,幫手阿爺去睇牛羊。聽朝阿爸要捕魚蝦囉,阿媽織網要織到天光。
歌詞反映出簡單的人心、純樸的民風,是人類真正的正統文化社會面貌!比起今天電子時代的文化是否真的純樸很多呢!
我記得媽媽曾經唱過一首廣東童謠《月光光》,當時,我正在讀初中,的她已經踏入了中年,她以一把沙啞兼不夠氣的歌喉,唱出了這首走音的《月光光》,這是我唯一記得起媽媽曾經唱過的一首歌曲,雖然是走音,但是因為是媽媽唱出,我當時也十分細心去聽,所以當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媽媽解釋說她以前的歌喉不錯,只是吸了幾十年煙,把歌喉弄壞了。在此,我奉獻各位不要吸煙,已染上煙癮的盡快戒掉,吸煙真的百害而無一利。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在中秋節前後,或者在月明、月圓的晚上,我都會想起這首廣東童謠《月光光》。
米線組合蒙古民謠《敖包相會》
年輕時在暑假八月與太太跟旅行團往內蒙旅行,迎接我們一團人的是一位中年男歌手,他唱了一曲《敖包相會》,他說是蒙古的傳統民謠,我一聽就愛上這首歌曲。晚上,我們住在蒙古包,導遊帶我們一團人去參觀一個月後的八月十五日舉行敖包相會慶典的敖包,在這節令中,蒙古的未婚青少年在這敖包一同相聚,載歌載舞,物色對象,若遇到心儀的對象就會送定情信物。當晚,在黑漆漆的天上看到繁星點點、月明如鏡,我可以想像得到當天八月十五日花好月圓的情境。還有,要記得每逢過年過節,都要與家人歡歡樂樂、和和氣氣聚首一堂,要珍惜大家的緣分呀!
王菲《但願人長久》
歌詞提到「天上宮闕」、「瓊樓玉宇」,天上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呢?若然要我答,我會肯定的說是真的存在的。
天上的世界一樣有光源,天空一樣有藍天白雲、彩霞片片和有繽紛的彩虹,但一定是比地上的光亮、清麗和燦爛;至於湖光山色方面,一樣有青山綠水、峰巒起伏、古木參天、綠草如茵、綠葉華枝、花團錦簇,但一定是比地上的風和日麗、風平浪靜、山明水秀、生機勃勃;至於建築物方面,一樣有小橋流水、翠堤綠柳、富麗堂皇、雕欄玉砌的宮闕、紅牆綠瓦的亭臺樓閣、古色古香的瓊樓廟宇,但一定是比地上的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燦爛奪目得多。
李龍基、鄧婉玲《八月十五是中秋》
歌曲的歌詞是這樣子寫的:「八月十五是中秋,吃月餅,賀中秋。月明喜照人間地,人間歡笑樂悠悠。」
中秋節應該是一家團聚、歡樂悠悠的日子,但是我知道中國的家庭有些家庭成員因為政治、信仰的原因未能做到一家團圓,期望這類迫害的事件盡快結束。
生命智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出自《涅槃經》。意思就是說:付出多少,回報多少。喻意凡事都有因果報應,做了甚麼事,就得到甚麼樣的結果。
後來有人續上兩句,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禍福,自作自受」。又有人續上一句,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春種秋收」。意思就是說:好人自有好人福,惡人自有惡人報,所以,人要心存善念,多作善行,總有回報的日子。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
意譯這兩句諺語就是說:樹根扎得深就不怕大風把樹動搖,樹幹生得正就無須擔心月亮把樹影照斜。
這兩句諺語出自明朝民間、經清代同治年間周希陶修訂的《增廣昔時賢文》,意思是說:只要人行得正、企得正,正念正行,就無須驚怕人的閒言閒語和中傷,或甚至陷害,正所謂中國近代的文學家魯迅在他的著作《天花的薔薇》裏面有這麼兩句:「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就是說如果我們平時做人對得起天地良知,做事憑良心去做,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即使是有人半夜敲你的門,你也無須擔心鬼魂來找你算帳。
《為甚麼會有人類》、《為甚麼要救度眾生》
在這裡建議大家在網絡上找一找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發表的《為甚麼會有人類》和《為甚麼要救度眾生》這兩篇經文,也許就會有對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或會影響你以後的人生。
小結
祝願各位「花長好、月長圓、人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