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祺博士
【2023年10月14修訂】「雙十節」是紀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兩個月之後,滿清帝國滅亡,中華民國政府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於是,每年的10月10日就正式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因為是在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政權,10月10日是兩個10字,因此,將當天稱為「雙十節」。
這一天是臺灣的法定假期,放假一天,當地政府每年都會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在中國大陸以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支持臺灣的華人都會在這一天舉辦慶祝活動,當中以美國的芝加哥和三藩市的唐人街最為熱鬧,他們會舉辦巡遊等大型慶祝活動,「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隨街可見。
我記得自少一到「雙十節」,香港很多地區都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特別是在調景嶺、荃灣、石硤尾等一帶地區,一眼望去,滿街、滿屋邨都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飄揚,真是蔚為奇觀。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這種情況愈來愈罕見,甚至消聲匿跡。
國父孫中山先生
姓氏考究
孫中山先生生於1866年11月12日,卒於1925年3月12日,享年58歲。孫中山名「文」,號「日新」。「日新」取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1905年,當他31歲流亡日本時,曾以接近中國人的姓名化名為「中山樵」,日本人尊稱他為「中山先生」,「中山」是姓,但是,當時的中國人不太懂得日本文化,誤以為「中山」是他的別名,便訛傳了他的姓名為「孫中山」,「孫中山」一名就一直被採用至到今天。「日新」的諧音是「逸仙」,因此,又名「孫逸仙」。孫中山先生本人大多用「孫文」或「孫逸仙」簽署文件,從未用過「孫中山」這個名字自稱。
孩提時期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在「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永寧鄉翠亨村一個普通村民的家中出生,家中共有6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五。
孫中山自小都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經常為被人欺負的孩子抱打不平。他自小不貪不賭,還勸喻村民不要賭博。他亦反對迂腐的「纏足」習俗,當時的人時尚女性要「裹小腳」,「纏足」就是女子自小雙腳用布緊緊的包裹起來,令腳部看來非常纖細,當女子行走時會表現得婀娜多姿,但是,腳部的骨骼和肌肉會被壓制生長,血液循環失調,令「纏足」的女子除了寸步難行之外,還感覺痛楚難耐,影響健康。「纏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審美陋習,當時的社會風俗認為女子雙腳纖細才嬌美可人,如果沒有纏足,會被嘲笑腳大,可能因此而嫁不出去。
1872年,孫中山6歲,入讀翠亨村的一所私塾。
少年時期
1877年,孫中山11歲,他認識了一位「太平天國」的老兵馮爽觀。洪秀全死後三年是孫中山出生的日子,所以,「太平天國」的事蹟在百姓間仍然廣為流傳。「太平天國」是一個反清團體。馮先生經常向孫中山講述「太平天國」的事蹟,孫中山特別認同「太平天國」不准女子「纏足」和販賣奴婢的主張,並讚譽洪秀全為「反清英雄第一人」。孫中山也因而埋下了日後以革命方式去推翻滿清政權的種子,在反清期間自稱為「洪秀全第二」。
1878年5月,孫中山12歲,他已經讀完了翠亨村私塾教的四書五經。之後,他跟隨大哥和母親乘輪船遠赴夏威夷檀香山生活。
1879年6月,孫中山13歲,他一面在大哥的店舖工作,一面在夏威夷「意奧蘭尼學校」(Iolani School ) 讀書,學習西方知識和文化。
1882年7月27日,孫中山16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意奧蘭尼書院」,並獲得夏威夷國王卡拉卡華(King Kalakawa)頒予「英文文法優異獎」。
青年時期
1883年初,孫中山17歲,他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歐湖大學預科書院」(Oahu College) 繼續升學。他經常因信仰問題與當地華僑發生衝突,大哥於同年夏天把他送回家鄉翠亨村。同年秋天,他來到香港進入「拔萃書院」就讀,「拔萃書院」是現今香港「拔萃男校」的前身。
1884年春,孫中山18歲,轉學至「香港中央書院」。「香港中央書院」是現今香港「皇仁書院」的前身。
1883年至85年間,孫中山在香港讀書期間,有一次,他聽見一位傳教士說:「若不能做好官治國,就做好醫生治病。」這時,他立志要做一個好醫生和參與政事。
1885年5月26日,孫中山19歲,奉父母之命返回故鄉翠亨村與元配盧慕貞女士成婚。三個月後,他返回「香港中央書院」繼續學業。
推動革命時期
宣揚革命思想
1886年,孫中山20歲,入讀在廣州的「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同時宣揚他的革命思想,認識了日後革命夥伴鄭士良。
1887年,孫中山21歲,他在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學習醫學,並暗中宣揚他的革命思想。
鼓吹革命
1888年1月,孫中山22歲,他考進了「香港西醫書院」就讀醫科,「香港西醫書院」就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他在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一年期間,聽聞「香港西醫書院」的課程較好,環境和思想都較自由和開放,方便他鼓吹革命,因此便投考「香港西醫書院」。當年的「香港西醫書院」的教務長是英國人康德黎先生,其後孫中山於倫敦蒙難時,就是康德黎出面營救的。
1888年至1892年在「香港西醫書院」就讀的五年間,孫中山結識了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大家相交甚篤,共同宣揚他們的革命思想,被稱為「四大寇」。
推行革命宣傳
1892年7月,孫中山26歲,他以第一名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在所考的十二科目每一科都是100分,依據西醫書院從第一屆至最後一屆學生的記錄中,他的成績都是最優異的,當年的「香港西醫書院」的教務長康德黎先生特別頒授「醫學博士」給孫中山。畢業後,孫中山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生。同年12月,他在澳門開了一所中西藥局,經常奔走於澳門、廣州之間,以行醫來掩飾他推行的革命宣傳活動。
1888年至1892年在「香港西醫書院」就讀的五年間,孫中山結識了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大家相交甚篤,共同宣揚他們的革命思想,被稱為「四大寇」。
決心走向反清革命
1894年初,孫中山28歲,他上書李鴻章,李鴻章當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興辦洋務。在《上李鴻章萬言書》中,他提出了「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治國理念,可惜,得不到李鴻章的正面回應;同年6月中,他放棄懸壺濟世的工作,全心投入為國家的革命事業,和陸皓東北上天津,再上書給李鴻章,但是,仍然被李鴻章拒絕接見。同年7月25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仍拒絕與孫中山會面。自此,孫中山不再對清朝政府及官員抱有任何幻想,決心走向反清的革命行動。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遠赴夏威夷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興中會」是現在「中國國民黨」的前身,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綱領,並開始為革命運動募捐金錢和物資。
1895年1月,孫中山與鄧蔭南等革命志士到香港策劃革命起義。
1895年2月18日,孫中山在香港創立「輔仁文社」,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綱領,從而教導市民以革命方式來推翻滿清政府是可行和必然的路。
1895年2月18日,孫中山在香港創立「輔仁文社」,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綱領,從而教導市民以革命方式來推翻滿清政府是可行和必然的路。
起義行動
乙未廣州起義
1895年3月16日,由孫中山帶領的「興中總會」在位於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的「乾亨行」開會,議決先在廣州發難,由孫中山在前方領軍,楊衢雲在後方增援,並採用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孫中山於是先行去廣州,創辦「農學會」,廣徵革命志士,定於10月26日(即黃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當日起義,可惜,因為起義的風聲早已洩漏和後援物資支援未濟而失敗,陸皓東等眾多志士被捕和處死,孫中山被通緝。這是第一次起義,歷史稱為「乙未廣州起義」。
蒙難記
1895年11月,孫中山偕同陳少白等志士剪掉辮子,改穿西服逃往日本,在橫濱再重新組織「興中會」,領導日後的革命行動。
1896年1月,孫中山再往檀香山向華僑籌款,獲得當地華人的踴躍捐助。同年3月4日,港英政府認為孫中山在香港從事反清革命,威脅到香港的安定,且在清廷的壓力下,禁止孫中山進入香港境內,為期五年。同年9月,孫中山被清廷懸紅1000兩通緝,於是,孫中山逃往英國的倫敦。
清廷與英國政府交涉引渡孫中山回中國的事宜未能達成協議。1896年10月10日,孫中山得到在英國的「滿清使館」內相熟的朋友協助,容許孫中山第二天進入「滿清使館」游說「滿清使館」裏的華籍工作人員支持革命,怎知,在10月11日上午,「滿清使館」的工作人員設下埋伏,將孫中山逮捕,準備秘密押返中國處決,孫中山伺機向「滿清使館」內的一名英國僕人尋求援助,將求救字條轉交當時亦身在英國的康德黎,康德黎於是奔走多個媒體和英國政府部門,使得這件事曝(粵音「僕」)光成為國際新聞事件,最終,「英國外交部」公開抨擊清廷,責難清廷無權在英國領土上拘捕孫中山,迫使清廷在12天後釋放孫中山。
康德黎是孫中山22歲入讀「香港西醫書院」的時候認識的,康德黎是當年「香港西醫書院」的教務長。「小樓昨夜又東風」!孫中山將整件在倫敦遇難和被拯救的事件都記錄在他的著作《倫敦蒙難記》裏。這件事件令孫中山成為受國際觸目的人士,讓世界上更多人明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著一件要推翻滿清政府的大事。
1897年,孫中山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進行研究歐洲的政治思想,完成「三民主義」的基本理念。同年7月8日,孫中山自倫敦往日本橫濱,創辦「中西學校」,並且向當地華人和日本人宣揚他的革命思想,認識到一班日本黨政軍領導人物,並得到他們的支持,對孫中山日後推動革命起到一定的影響。這段在日本的期間,孫中山以接近中國人的姓名化名為「中山樵」以掩人耳目,日本人尊稱他為「中山先生」。
義和團運動
1900年春天,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成千上萬操練「義和拳」、自稱「義和團」的農民發起了一場武裝暴亂,處死大量中國基督教徒和西方人士,並縱火燒毀教堂和教徒的房屋,又進攻天津租界,最終於同年6月10日引來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等「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中國慘遭列強蹂(粵音「尤」)躪(粵音「論」),歷史稱為「八國聯軍之役」。
惠州起義
1900年9月,孫中山在香港未能入境而轉往台灣指揮革命行動,由鄭士良等志士在廣東省惠州縣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即使在四戰四捷中因槍械補給出現問題而最終失敗。這是第二次起義,歷史稱為「惠州起義」。
第三次革命起義
1902年,孫中山轉往越南,在越南華僑中建立革命組織,在當地宣揚革命、籌募革命經費和招攬有志之士加入成為起義軍,並在河內結交一班法國官員,尋求他們的協助。
1902年的夏天,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以宣揚革命思想和訓練軍事人材,釐定革命綱領為「驅除韃(粵音「taat3」)虜(粵音「老」),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1905年,孫中山再去日本,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留日學生在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策劃日後反清的革命行動。同年10月,孫中山前往法國的馬賽和巴黎,尋求當地華人支援革命。
1907年5月,孫中山抵達越南河内策劃起義,指令革命志士余丑在潮州黃岡發動起義,慘戰6日後被清軍殲滅,這是第三次革命起義。
第四次起義
1907年6月,孫中山再回到日本,日本政府受了清廷的壓力,將孫中山驅逐出境,但是,日本政壇都支持孫中山的革命行動,日本政府與右派人士共捐贈款項2.3萬日元,相當於現今美金1千萬元作為革命經費。孫中山再命令革命志士鄧子瑜在惠州七女湖起義,激戰十數日後慘敗。這是第四次起義。
第五次起義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革命志士徐錫麟在安徽安慶起義,亦終告失敗,歷史稱為「安慶起義」。同一個月,孫中山潛入廣西,迅速指揮革命志士黃明堂在鎮南關起義,希望以迅雷不及掩耳方式戰勝清軍,可惜事與願違,這是第五次起義。
第六次起義
1907年9月,孫中山指令革命志士王和順在欽州王光山起義,亦以失敗告終,這是為第六次起義。
欽廉上思之役
1908年3月27日,孫中山指令革命志士黃興由法屬的印度支那率領革命軍進攻欽州,起義亦未能如期成功,歷史稱為「欽廉上思之役」,這是第七次起義。
第八次起義
1908年4月,孫中山命令革命志士黃明堂在雲南河口發動起義,起義亦遭逢失敗,這是第八次起義。
第九次起義
1910年2月,孫中山令革命志士倪(粵音「ngai6」)映典發動「廣州新軍」起義,亦未嘗成功,這是第九次起義。
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命令革命志士趙聲、黃興、胡漢民等人在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自己就前往美國、加拿大等地方向華僑籌募經費。黃興等人率領一百多位革命義士進攻總督府,但是,革命軍在奮勇抗戰、視死如歸的精神下亦因為寡不敵眾而落敗,起義軍和政府軍的軍力始終相當懸殊,大批革命黨人被捕或殉難。在戰役中就義和被捕後被殺者86人,之後收殮(粵音「lim6」)到72具烈士的遺體,合葬於「黃花崗」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這是第十次起義。由於殉難烈士的壯烈犧牲,殉難者屍首堆積如山,震驚朝野中外,更喚起了人民支持革命軍反清的決心。史稱「黃花崗起義」。
辛亥革命
「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孫中山把革命活動轉移到長江流域,當時,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共進會」、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等革命軍在「中國同盟會」的號召下聯合起來,在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發動起義,成功攻陷了總督府,掌控了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歷史稱為「武昌起義」。全國的14個省的革命黨隨即響應,殲滅當地的清兵,各省宣布獨立。因為1911年為辛亥年,歷史稱為「辛亥革命」。孫中山當時在倫敦,知悉「武昌起義」成功後,立即草擬《告世界書》,宣佈已將滿清政府推翻,打算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建立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
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返到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領導幹事會議,與黃興等革命志士商討組織「臨時政府」。三天後,即12月29日,「中國同盟會」領導幹事趕往南京召開「中國同盟會」委員大會,正式提出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南京為首都,結果孫中山在眾望所歸之下,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晚上10時,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即是議政的「國會」。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通過「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的樣式由上而下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橫條,寓意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從樂曲中反思
英籍俄國鋼琴家Evgeny Kissin演奏波蘭作曲家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蕭邦)(1810~1849)“Etude Op. 10 No. 12 in C minor (Revolutionary)”(“Revolutionary Étude”)(C小調鋼琴練習曲作品編號10第12首「革命」(《C小調革命鋼琴練習曲》
1830年11月至1831年,俄國入侵波蘭首都華沙,觸動起蕭邦於1831年創作這首鋼琴樂曲,波蘭的電臺每天都播放這首樂曲去振奮波蘭人民對抗俄國的士氣。
Alfred Scholz指揮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義大利作曲家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1829年的“William Tell Overture – Finale”(《威廉·泰爾序曲–終曲》
1475年,一本名為White Book of Sarnen 的書記載著一位民族英雄威廉‧泰爾的事蹟。威廉‧泰爾是瑞士14世紀居住在烏里州的一個農民,也是一位神射手。他帶領人民發動起義,將專權的暴君Albrecht Gessler(葛斯勒)用弓箭射殺死,成功脫離殘暴、腐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Empire of Austria) 的統治,成為一個崇尚自由、民主的獨立「瑞士聯邦共和國」(Old Swiss Confederacy) (the Republic of the Swiss)。
Gustavo Dudamel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演奏德國作曲家理查·蓋歐格·史特勞斯(德語: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1949)1896年完成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德語:“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德國哲學家弗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語: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1885年完成的一本著名的哲學書籍。這首音樂是作曲家Richard Strauss按照他自己對尼采哲學的認識而構想出來的。人間善惡、正邪的鬥爭其實就是宇宙間神佛與魔、正與邪的大戰,就要看人如何選擇,邪不能勝正,人不要貪圖一時的利益而站在邪惡的一面,將自己賣給了魔鬼。
在19世紀末的中國大地暗湧著一股反腐敗的革命思潮。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盛或者衰亡,每個人都有責任。你又認不認同呢?
鳳飛飛主唱《我是中國人》
歌詞講出了:「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就要著重人的仁、義、禮、智、信等品德修養。中國人秉承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而不是「馬列毛主義」,切勿沾染到共產主義的鬥爭、殘殺、戰天鬥地、中國人鬥中國人的文化啦!
歌詞又講出:「八年艱苦的奮鬥證實我堅毅的民族!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同胞受苦,河山待復,我會牢牢記住;我不管生在哪裡,我是中國人!不論死在何處,誓做中國魂!」當年的革命義士、抗日英雄做到了!今天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又何去何從呢?走向自由、民主,抑或強權、專制、獨裁呢?
徐小鳳主唱《勇敢的中國人》
在某某黨統治之下,「錦繡故鄉色變」,「嬌美翠湖含恨」,「誓要將我苦難化為悲憤,做個勇敢中國人。」要「做個勇敢中國人」,就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勇於承傳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中國人,要勇於排斥只看金錢、權勢和鬥爭的共產主義文化,「我萬眾一心,哪懼怕艱辛,衝開黑暗。」
對「色變」的中國,今天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又有甚麼抱負呢?
劉德華主唱《中國人》
歌詞的前部份講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苦難:「五千年的風和雨,八千里山川河嶽,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
歌詞的後部份講出了中華兒女團結的民族精神:「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羅文主唱《中國夢》
《中國夢》的歌詞是說:「中國人的夢,每一個夢源自黃河,五千年無數的渴望在河中滔滔過,有幾回唐漢風範讓同胞不受折磨?」反觀近百多年來的中國人,不是受異族殘殺,就是被自己中國人殺害,數以千萬計。
中國人普遍的《中國夢》應該是天下為公,「讓同胞不受折磨」。不禁要問一聲:究竟中國人受了甚麼樣的詛咒呢?
“Les Miserables”《悲慘世界》插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可聽見人民在發聲?》
人民的歌聲唱出了群眾的忿怒、對專制、貪腐政權的不滿,背景是1832年法國人企圖推翻極權王朝統治的「六月革命」。
國父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志士一齊奮起推翻專權、腐敗的滿清政府!值得我們尊敬!對今天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又有甚麼啟示呢?
林子祥主唱《黃飛鴻》主題曲《男兒當自強》
「男兒當然要自強,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還要心存真善忍。
鄧麗君演唱《要去遙遠的地方》
《要去遙遠的地方》的歌詞提到:「萬里流沙我不怕!蒼涼荒漠我不怕!」應該都是中華兒女的民族性!頂著重重困難去開創一個民主、有思想、言論和信仰自由的中國,應該都是中華兒女的「中國夢」。
Charles Gerhardt指揮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奧地利作曲家Johann Strauss(1825~1899) 1889年的作品“Emperor Waltz” Op. 437 (《皇帝圓舞曲》作品編號437)
孫中山一生致力推翻腐敗、專權的政府,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國。
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下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從未承認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只推崇他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2016年11月11日,中共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評價「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阿根廷鋼琴家Daniel Barenboim演奏德國作曲家Ludwig van Beethoven(貝多芬)1804年象徵黎明曙光的作品“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I. Allegro con brio”(《第21首C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53第一樂章有活力的快板)
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1日留給了中國人一個使命,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鄧麗君主唱《梅花》
孫中山先生提出「同仁」、「博愛」,他所崇尚的是高尚的、普世的「仁愛」,作為當權者,應該要愛民如子,以仁德治天下。
生命智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句箴言出自於《禮記‧大學》,內容是這樣子寫:「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意思是說:商朝的商湯王帝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這樣子說:「如果今天能夠洗擦乾淨自己,就應該保持每天都要洗擦乾淨自己,洗擦乾淨自己之後還要繼續洗擦乾淨自己。』康誥回應說:『這就鼓勵人貪新忘舊了。』《詩經》又這樣子記載:『周朝雖然統治的是舊有的國土,但是,她稟承了新的天命,以革新的治國理念去治理國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至善。」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句箴言出自於清朝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卷十三」,意思是說:國家的興衰,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民都有責任。大家又同意嗎?
小結
從1895年建立「香港興中會」,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間,孫中山發動了10次武裝起義,其中有6次是以香港為秘密基地發動的。
據統計,自1895年到1911年之間所發動革命起義的事件共計有29次之多,有時因為軍火不足、軍火落後、補給跟不上,有時因為聯絡不上,有時因為形勢突變,有時因為走漏風聲,被清廷破獲,有時因為寡不敵眾,起義軍和政府軍的軍力始終相當懸殊等等因素而落敗,都未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
祝願各位能夠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更能做到繼承中國道統的「勇敢的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