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
導言
【2023年10月29日劉超祺博士修訂】萬聖節,英文是Halloween,是“All Hallow Even”的縮寫,意思是”All Hallows’ Eve” ,”Hallow”是聖人的意思,即「萬聖節的前夜」,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萬聖節在11月1日,前一晚,即10月31日,稱為「萬聖夜」,是慶祝萬聖節的主要時段。今年是在星期二。
源起
萬聖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古老的撒但教,後來成為北歐塞爾特人(Celtics)的傳統節日,他們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結束和冬天的開始的一天,這一天稱為「死人之日」或者叫「萬鬼節」,在這一天晚上,邪惡的鬼魂會走入人世間,為了嚇走鬼魂,塞爾特人會戴上猙獰的面具去嚇走那些妖魔鬼怪,看來就好像中國人民的「鬼節」,亦是西方人的「鬼節」。
到了公元後八世紀,天主教為了抗衡行巫術、與邪靈相交的習俗,於是將萬鬼節改為紀念天主教的聖人,並把紀念諸聖人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亦同時將「萬鬼節」改為「萬聖節」,「萬聖節」的名稱就一直流傳至今。名稱雖然改了,但是,民間的活動仍然與妖魔鬼怪、邪靈有關。
習俗
我們看看一般的歐美家庭怎麼樣過傳統的萬聖節?
一般的歐美家庭在雕空的南瓜刻上嚇人的面容,然後燃點蠟燭,放在大門口的樓梯上,去嚇走惡魔妖怪已經成為西方傳統萬聖節的象徵。萬聖夜的主題一向都離不開妖魔鬼怪、喪屍、吸血殭屍、女巫、骷髏骨頭、蝙蝠和科學怪人等等、總之都是與驚嚇、死亡、魔法、鬼怪有關。為甚麼人要打扮成妖魔鬼怪一樣呢?事緣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在萬聖夜鬼魂會回來人間,若打扮成與鬼怪一樣,鬼魂就會把人當成同類而不會傷害人。
Trick-or-Treat
萬聖夜的另一項主要的活動是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挨家挨戶去按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思是說:不好好招待我,我就會來搗亂!戶主通常也會應節穿著上恐怖的服飾,開門,拿出一些糖果、朱古力送給孩子。
香港的萬聖節
在「香港旅遊發展局」和商業團體的推動下,香港的萬聖節也辦得非常熱鬧。蘭桂坊少不了辦一些鬼魅派對;「迪士尼公園」亦變成為詭異公園;「海洋公園」亦有辦給16歲或以上人士的捉鬼、走鬼、驅鬼等探險活動,給小朋友的有trick-or-treat(善待或惡攪)派糖遊戲;在鬧市又有以邪惡的童話故事人物為主題的大型巡遊活動;有一些商場亦會舉辦一些如喪屍、鬼怪等等活動或遊戲攤位;還有一些食肆以鬼、喪屍、惡魔、巫婆、南瓜燈籠等妖魔鬼怪的形像來製造出驚嚇性造型的蛋糕、餐點食物等等。
「哈囉喂全日祭」
2017年9月16日下午二時許,一名21歲的男子與朋友往「海洋公園」參加為慶祝萬聖節而舉辦的「哈囉喂全日祭」活動,在玩「鬼屋」「活埋凶間」的時候,他跟活動的指示躺在一個棺材裏面,遊戲開始,棺材的底板會向下打開連接到滑梯去,人就會連同麻布一起由一樓滑落至下一層,當時,懷疑棺材滑錯了方向,將那一位男子送到不適當的位置去,他只知道要離開落腳點,走進迷宮去,他摸索前行之際,卻走進了景點內的後勤設施地段,後勤設施地段是工作人員進行維修的地方,在這個時候,另一副棺木突然滑下來,剛好擊中那一位男子的頭部,他即時被撞至昏迷,被送往醫院後證實不治。「海洋公園」在事發當日下午5時關閉鬼屋「活埋凶間」,警方正著手調查事件是機件故障、抑或是人為疏忽。「海洋公園」的「哈囉喂全日祭」由2000年開始,在2009年加設了「瞓棺材」生葬的「鬼屋」體驗,是「萬聖節鬼屋」的重頭戲,被認為是最恐怖的設計之一,吸引了不少喜歡尋找刺激的人士來挑戰膽量,可惜當年舉行了不久就發生了致命意外。
不應與邪靈接觸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萬聖節已成為一項沒有任何宗教意義的玩樂、消費節日。究竟人應不應該參加萬聖節的活動呢?參加了萬聖節的活動是否真的會與邪靈接觸呢?我認為任何活動與妖魔鬼怪、殭屍、巫術、死亡、陰邪有關的都不建議去參加、裝扮或模仿。
人的念頭、行為其實會受神、佛或者魔、鬼所影響。人的念頭善、行為正、陽剛,會得到神、佛的眷顧、保佑,福德就多,積德積福,將來的命運就會好、就會順境;反之,人的念頭惡、行為陰、邪,會得到魔、鬼的垂青、依附,業力就大,將來的命運就會差。打扮成妖魔鬼怪、喪屍、吸血殭屍、邪靈、女巫、惡魔、骷髏骨頭等等、或者與驚嚇、死亡、魔幻、巫術等等有關的,都是屬於陰性的東西,都會受魔、鬼所歡迎、接近,當然不一定會鬼上身,但是有案例指出:有一些人參加了那些陰、邪的活動導致驚恐、心靈創傷、思覺失調、或甚至精神病,總之,陰、邪的東西還是儘量不接觸,避之則吉為上策。若要參加有關活動,可以扮演討人喜愛的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超人、蝙蝠俠、蜘蛛俠,或甚至醫生、消防員、警察等人物都可以。
與鬼魂有關的故事
《蘇娥伸冤》
「蘇娥伸冤」這個事件收集在一本名為《搜神記》的書籍中。從表面看來,《搜神記》是一部搜集與神有關的紀錄的一本書。
《搜神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東晉的一位名叫干寶的史學家、文學家的著作,距離現在剛好是二千年。在這本《搜神記》裏,干寶搜集各種流存在民間或者記錄在正史上關於神佛、仙狐鬼妖、奇人異事等等光怪陸離的事件,對中國後世的傳奇小說的影響可謂非常大,例如一般人都非常熟悉的《聊齋志異》就是其中一本,可以說是中國「怪異小說」的鼻祖。干寶本身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以歷史研究的態度去編寫這本書,內容有一定的根據,完全不是一本純創作的「怪異小說」。
「蘇娥伸冤」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子的:
蘇娥是一位女子的名字;「伸冤」就是你覺得有一些不公的事要向人申訴,一般人叫做「冤情」,這個故事就是蘇娥向官府的官員申訴「冤情」。
話說在漢朝,距離今日差不多有2000年,有一位交州刺史,刺史是監官,是朝廷的一個職位,即是現在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公務員,交州刺史就是負責考核交州的官員和事務的政府官員,當年的交州刺史名叫何敞。
有一天,何敞要視察交州的官員而來到蒼梧郡高要縣,晚上在高要縣裏面的「鵠(粵音「谷」)奔亭」留宿。「鵠奔亭」就是給旅客住過夜的地方,應該就是旅店之類的地方,現在叫做酒店、旅館。
在「鵠奔亭」裏,有一晚,還沒有到半夜,有一位女子從樓下出來到何敞留宿的房間,向何敞呼冤,她說「我姓蘇,名娥,嫁給了本縣一戶姓施的人家,丈夫不幸去世了,留給我120匹絲織品和一名叫致富的婢女。」「婢女」即是女工人,「婢女」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工人,而是會跟主人家一世、服侍女主人一世的近身女僕人。因此,蘇娥的丈夫去世之後,即使蘇娥沒有什麼錢,她還會一直跟著蘇娥身邊侍奉她。
蘇娥繼續向交州刺史何敞申訴:「為了生計,便想到去隔離的縣市去賣掉這些絲織品。於是,我便從本縣的一個男子王伯那裡租了一輛牛車,載了我主僕兩人和絲織品,在前年4月10日來到「鵠奔亭」,當時天色已晚,便在「鵠奔亭」這裡留宿。當晚,婢女致富突然肚子痛,我便到亭長的住處去拿一些茶水。那亭長名叫龔壽,他拿著刀,來到牛車的車邊,假作關心我的樣子來問我:『夫人!妳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牛車上裝的是什麼東西?妳的丈夫呢哪裏去?為什麼單獨一個人女子在趕路?』我就回答說:『這是我自己的私事,請你無須過問!』龔壽竟然搭住我的胳膊,嬉皮笑臉的說:『我喜歡漂亮的姑娘,不如我們大家開心一下。』我十分害怕,不肯依從他。龔壽便露出猙獰的面目,怒羞成怒的拿起刀刺向我的肋下,因為事出突然,我來不及閃避,這一刀就把我刺死了。他恐怕事件敗露,之後又刺死了致富。」
各位讀者:這樣子因得不到人家就把人家殺死,實在太殘忍了!試問很多人就連一隻小動物也下不了手。我們做人要與人為善,不可以動徹就傷害他人,更不可以做傷天害理的事。殺人其實是非常大的罪行,大家就不要以身試法。
蘇娥繼續作供下去:「龔壽就在『鵠奔亭』樓下挖了一個大坑,把我們,這個我們就是指蘇娥和致富兩個人,一起埋葬在裡邊,我在下面,致富在上面。龔壽取走了所有財物,把牛殺了,把牛車燒了,車軸的鐵和牛骨都埋藏在這個『鵠奔亭』亭樓東邊的空井裡。我冤屈而死,便親自來向你這一位賢明的刺史來申訴。』何敞問:『即使我現在挖出妳的屍體,又有什麼來證明那是妳的屍首呢?』蘇娥回答說:『我上下身都穿著白色的衣服,腳上穿著青絲鞋,屍體還沒有腐爛,你去查訪一下我的鄉鄰,就可以把我辨認出來。我還有一個要求,我希望你日後能夠把我的屍骨埋葬到我死去的丈夫那裡。』」何敞於是命令官員把屍體挖掘出來,果然是跟蘇娥的鬼魂所說的一樣。
各位讀者:即使時隔兩年,蘇娥的屍體還未腐化,使得何敞和鄉親都辨認出蘇娥的樣貌,這亦是千古奇聞,由此可見,應該是蘇娥得到上天的幫助,使她的屍體能夠保持完整,好待日後伸冤,由此可見,亭長龔壽的邪惡行徑為天地所不容,上天都會幫蘇娥沉冤得雪,這就是天理之所在。所以我們不要去做壞事,你以為做了壞事會神不知、鬼不覺,其實不是這樣的,始終都有報應。
故事又繼續發展下去:何敞見到證據確鑿,相信蘇娥的鬼魂是實話實說的。於是便派遣差役逮捕亭長龔壽歸案,當龔壽知悉是蘇娥的鬼魂向公正嚴明的交州刺史何敞伸冤,明白到這是冤有頭、債有主,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且物證俱在,龔壽唯有俯首認罪。龔壽知道自己做了一件罪大惡極的事,為天理所不容,殺人填命,自知難免一死。
各位讀者:你們如果做錯了什麼事,都要坦白承認,不要推卸責任,這是要不得的行為。在這裏順帶提點一下,在神、佛眼裏,殺人和自殺在云云罪案中犯的罪是最大的,在地獄有嘗不盡的痛苦,亦影響到今生以後和下一世的命運,大家一定要謹記,是一定不可以犯的。
在審問的過程中,何敞發覺到龔壽的父母兄弟全部都知悉事件的發生而替龔壽隱瞞了兩年,令到蘇娥含冤枉死這麼久,她的冤魂又不能安息這麼久,而需自行報官為自己申冤,認為這是天理、王法都不容,何敞認為龔壽和他的家人都失去了做人的應有良知,人若果沒有人的良知就不配做人,應該全部當斬,還冤魂在陰間的一個公道。何敞如實上報朝廷,並得到皇帝批復同意何敞的判決。何敞收到皇帝的指令之後,便命令官員將龔壽和知悉這件謀殺案的家人全部斬首,以儆效尤。蘇娥的冤魂得悉判決之後,認為公義在天地間得到彰顯,就安然離去,等待下一次的輪迴轉生。
白骨伸冤
這個靈異故事是說有一位男子看上了一位年輕的女士而展開追求,最終都被那位女士拒絕,那位男子在怒羞成怒和一時衝動之下把那位女士殺了!當然,那位男士做事真的非常衝動,不計後果,這種性格和行為真的要不得!大家不要學他呀!世間女子多著呢!大丈夫何患無妻!那位男子謀殺完了那位女子之後,就藏屍在屋外的一塊空地上。那位男士做了錯事不肯承擔後果,以為把屍體埋了就神不知、鬼不覺。不肯承擔後果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懦弱、膽怯的人!大家又不要學他呀!大丈夫做事頂天立地,一人做事一人當!
五年之後,在被埋葬屍體的地方可能是因為土地肥沃的關係,居然長出了一棵樹來。怎知一道颱風,就把那棵樹連根拔起。村民為了拯救那棵樹,就在樹生長的地方掘一個洞,務求將那棵樹種回上去。怎知,洞掘不到一大半,就發現了一些骷髏骨頭,村民在惶恐之下就去了報警,警方根據線索最終捉拿了那位殺人的兇手。
這個故事是我媽媽告訴給我的,我當時還是半信半疑,我媽媽實牙實齒的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當年的報章也有大字標題的報道。那些年,村民都議論紛紛,都認為是那位年輕的女士心有不甘,希望為自己報仇申冤,果然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事件最終都被揭發,壞人終於得到懲處。
我媽媽還說婆婆對她說這則新聞,就是要教導她不要害人,不要做壞事,做了不好的事是有報應的,真的所謂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說上天會有一個法網去審核人間的善惡,雖然上天的法網看起來很大,又稀疏,更不周密,但是,天理還是公平的,人做了壞事最終都會受到上天的報應,即時說沒有一個做了壞事的人能夠逃脫上天的懲罰。大家不可以不相信!
這一則靈異事件不是創作出來的故事,是一件曾經發生過的新聞,我覺得這是上天藉著這件事件勸喻我們凡事都要憑著良心去做,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若果做了害人的事,終歸都會有報應的。究竟什麼是「良心」?什麼是「傷天害理」呀?「良心」就是每一個人內在善良的心,譬如你想偷偷的拿取別人的東西,這時,你會有一把內在的聲音告訴你不要偷別人的東西,這顆是正義的、善良的聲音,發自內心的,這就是「良心」。「傷天害理」就是做了一些傷害別人、於理不合的事情。
以上所提的這一件靈異事件是一則新聞,是一件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事,究竟又怎樣解釋呢?怎麼一具骷髏骨頭可以為自己申冤的呢?是否真的不可思議呢?在我看來,其實不是不可思議的!只不過人的肉眼看不到另外空間,包括神佛的世界、仙的世界和陰間,所以,佛家講人就是生活在迷中。其實人是有元神的,元神會主宰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的,中國人叫這個主宰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的元神做「主元神」,這個主元神就是西方人所叫的「靈魂」,雖然大家叫的名稱不同,但是,應該亦都是指同一樣東西,人的主元神或者是西方人叫的靈魂,他們的形象和外貌和在這個世界上的肉身的形象和外貌差不多。
人死了,其實只是人的分子的這一層外殼死掉了,主元神或者靈魂會離開身體。現在西方的學者,如Professor Ian Stevenson(艾恩.史蒂文生教授,1918-2007) 等人,已經發展出一門科學專門去研究人的「前世今生」(After-life),從瀕死的人的個案中,都得悉他們在臨死之前的一刻,人的靈魂,亦即是主元神,會從肉身中飄起來,看到自己的身體躺臥在手術床上,醫生、護士在旁邊為他急救和整個手術室的情況。主元神或者靈魂離開了身體之後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人的分子的這一層外殼就好像衣服一樣,在誕生的時候穿上,在逝世的時候脫下,故此,我們在人世間見到人死了,主元神或者靈魂會在另外的空間離開身體,因為是在另外空間進行,所以人就看不見了。說白了,其實真正的這個人就是這個人的主元神,亦即是西方所說的靈魂,而並非肉生,主元神或者靈魂並沒有死去,死去的只是這個主元神或者靈魂在人世間暫時居住的肉身。
那麼!這個主元神或者靈魂離開了身體之後,他會往哪裏去呢?宇宙其實是有很多空間的,非常複雜,不只是只有人生存的這一個空間。人的主元神或者靈魂離開了身體之後,他會往另外的空間去。根據佛教中人士的說法,人的肉身死去之後,人的主元神或者靈魂會離開身體,進入到「中陰間」去。「中陰間」是「人世間」和「陰間」中間的一個空間。換句話說,「中陰間」就是人從「人世間」過渡到「陰間」的一個空間。
這樣子,為什麼要有這個「中陰間」?元神或者靈魂主宰人的身體的時候,他就叫做主元神,但是,當他離開了人的肉身的時候,他就是其中的一個元神或者靈魂。元神或者靈魂在「中陰間」究竟有些什麼事可以做呢?元神或者靈魂在「中陰間」可以回望「人世間」,他對「人世間」過去發生了的所有事情到了那個時候就可以一目了然。這樣子說來,元神或者靈魂就會知道他在「人世間」的時候,什麼人幫助過他,什麼人害過他。聽到我的解釋,大家就不難理解上面所提的一則新聞,為什麼那副白骨能為自己申冤,說白了,就是主元神或者靈魂在「中陰間」安排的哦!從「中陰間」再過去就是「陰間」,不論是「中陰間」或是「陰間」,我們一般人認為就是鬼的世界,所以,主元神或者靈魂可以是在「中陰間」或「陰間」去安排這些事。
從這樣看來,人的元神或者靈魂在「人世間」和「陰間」也都是一樣,是人的元神,亦即是說西方人說的靈魂,是人也好,是鬼也好,只不過是在不同空間中人對這些生命體的稱呼。所以,我們見到鬼也不需要驚怕。中國近代的文學家魯迅在他的著作《天花的薔薇》裏面有這麼兩句「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就是說如果我們平時做人對得起天地良知,做事憑良心去做,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即使是有人半夜敲你的門,你也無須擔心鬼魂來找你算帳。
各位聽眾:大家不難發覺我的解說不但與一般人的說法截然不同,而且非常清晰、合理,我是怎麼樣知道的呢?說來非常簡單,我就是看了《轉法輪》才領悟到宇宙和人類的狀態,《轉法輪》是一本能揭開宇宙奧秘的書籍,有時間大家不妨去閱讀一下,記著要認認真真的看呀!要盡量從頭到尾一口氣看,不要跳著看。剛才是我個人的領會,如果你們看了,或許會有不同的領悟,說不定比我領悟到的還深入,因為《轉法輪》和其他李洪志師父所著作的其他經書都有很深的內涵。
潮湧記茶餐廳的外賣
1989年12月,一宗靈異事情發生在一間香港新界北「潮湧記茶餐廳「,叫外賣的客人叫潮湧記茶餐廳送外賣的人把餐放在門外,然後把錢從門縫中遞出去,晚上茶餐廳老闆算帳時,發現是陰私紙後報警,香港警方到現場查案時發現4位男士的屍體,法醫解剖發現他們已經死去超過一周,但是在他們的胃中都發現一、兩天的新鮮外賣食物,陰私紙還有其中兩名死者的指紋。他们真正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天氣寒冷,他們燒炭取暖,產生一氧化碳導致四人在打麻將後睡覺時中毒死亡。
這件事件是唯一一次由香港政府公開承認的靈異事件。
從樂曲中反思
The Righteous Brothers合唱1990年電影“Unchained Melody”《人鬼情未了》主題曲
挪威歌手Sissel Kyrkjebo主唱1940年電影《魂斷藍橋》插曲“Auld Lang Syne”
Sarah Brightman等歌星合唱“Le Fantôme de l’Opéra”(“Phantom of the opera”) (《歌聲魅影》)主題曲
《歌聲魅影》是Andrew Lloyd Webber(安德魯‧洛伊‧韋伯)1984年的音樂劇,改編自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同名小說,背景是1911年的「巴黎歌劇院」。原本演侍女的舞蹈演員克莉絲汀(Christine)在情急之下代替原唱者,竟然技驚四座,原來她的演唱技巧是在歌劇院裏一個與她形影不離的魅影(Phantom)像天使一樣去教導她,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就這樣發展下去,最終女主角不計較男主角醜陋的面孔,與男主角雙宿雙飛,她認為善良的內心才是人最重要的本質。
Little Blue Globe Band演唱和演奏萬聖節兒童歌曲“Haunted House”(《鬼屋》)
Ryan Toys Review唱出一首輕鬆活潑的萬聖節兒童歌曲“Sing The Halloween Song Trick or Treat”(直譯就是《唱一首萬聖節善待或惡攪的歌》)
各位小朋友:遊戲歸遊戲,唱歌歸唱歌,小孩子亦要學習處處與人為善呀!
葉蒨文演唱《倩女幽魂》插曲《黎明不要來》
《聊齋誌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主要是搜集民間仙、狐、妖、鬼等故事改編成小說,藉此反映清代的社會面貌。在蒲松齡的筆下,狐、仙、鬼、妖的主要角色大都是善良、可愛的。
《倩女幽魂》的題材取自《聊齋誌異》中的一個名為《聶小倩》的故事改編而成,講述女主角聶小倩,她原來是一隻品性純良的女鬼,與書生寧采臣邂逅相戀,發展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戀情,最終,好心得好報,聶小倩得以轉世為人,再與寧采臣結為夫婦,佳偶天成。
歌曲講述:聶小倩與寧采臣相戀的一夜,請黎明不要來,好留住悠悠良夜。
龍劍笙、梅雪詩合唱唐滌生《牡丹亭驚夢》之《幽媾》
《牡丹亭驚夢》於1956年11月19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牡丹亭驚夢》改編自明朝戲曲大師湯顯祖的崑劇《牡丹亭》。故事發生在宋代,講述女主角杜麗娘在「牡丹亭」內賞花時睡著,夢見一位才貌雙全的書生,二人一見鍾情,當麗娘醒來之後,發覺原來是一場夢,但是,夢境如幻似真,一時擺脫不出來,思念書生過度抑鬱而死。杜麗娘死後三年,書生柳夢梅來「梅花觀」投宿,正是杜麗娘的夢中情人,當晚,杜麗娘鬼魂往柳夢梅住處再會情郎,二人私訂終生,柳夢梅知悉杜麗娘能死後復活,於是破棺救活杜麗娘。這是順應天命,緣定三生,有情人終成眷屬。
從《牡丹亭驚夢》這個戲寶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國傳統對生命的觀點:
其一,就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戰國時代「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講述他自己做了一個非常逼真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醒來之後,懷疑是自己在夢中變成蝴蝶,抑或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就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藉著這一件事情來講出一個「物化」的哲理,就是「萬物齊一」,即是人要與天地萬物共融,不能與人爭、與天鬥、與地鬥。
其二,中國人相信神佛、相信輪迴,不是人死如燈滅,所以,人才要行善積德,不要行惡積業,積德就積福,以後以至下一世的生活就幸福,積業就遭報,以後以至下一世的生活就多災多難。
其三,中國地大物博,人死後三年復活,這類事件古籍都有記載。《聊齋誌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主要是搜集民間仙、狐、妖、鬼等靈異事件,藉此反映當代的社會面貌,雖然有創作的成份,但亦有一定的真確性。在《聊齋 · 薛慰娘》就講述:在明朝萬曆年間,善良的薛慰娘含冤枉死,死後三年復活,與山東聊城儒生豐玉桂結為夫妻。死後三年復活當然是極其罕有的事,善有善報,是不悖的天理,善足可以感動上天。
所以,唐滌生在《牡丹亭驚夢》有杜麗娘死後三年復活的情節也並非無中生有。
張靚穎演唱電影《畫皮》主題曲《畫心》
《畫心》的歌詞是這樣子的:
「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顔色;愛著你,像心跳難觸摸;畫著你,畫不出你的骨骼;愛如生命般莫測,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我的心,只願爲你而割捨。」
《畫皮》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收錄在《聊齋志異》的第一卷第四十回,是中國古代鬼怪故事中著名的作品之一。
《畫皮》大概講述:在太原這個地方,有一位名叫王生的男士,他在路上碰到一名貌美如花的女子,可憐她無家可歸,加上對她動了色心,就收留了她回家,雖然他的太太陳氏極力勸阻他,勸他不要收留來歷不明的女子,但是,王生還是一意孤行。一天,王生目睹一名面目猙獰的厲鬼用彩筆在一塊人皮上描繪出一位漂亮女子的面貌,繪畫完之後,就將那塊人皮貼接在自己的面上,頓時之間,那隻厲鬼就變成了一位可愛、美麗的女子,就是王生收留的那一位。最終,王生還是被那厲鬼挖去心臟吃掉而死,戴上「畫皮」的厲鬼亦最終被道士收進葫蘆裏。
這個《畫皮》的故事反映出:一、 人不可以貌相,人很多時會用美麗的外表去掩蓋醜惡的一面;二、人要正念正行,不要貪圖對方的好處而心生惡念;三、萬惡淫為首,色字頭上一把刀,稍生邪念或會招來橫禍,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挪威民族主義作曲家Edvard Grieg(葛利格) (1843~1907) 1875年第1號組曲(Suite No. 1)“Peer Gynt Suite Op. 46 No. 2-Death of Ase” (《皮爾金組曲,作品編號46第2首–艾西之死》
人的肉身總有一死,人生在世,當然就要做一個好人,當善惡同在的時候,人就要站在善的一面,不能為虎作倀(粵音「窗」)。
黃鶯鶯主唱《葬心》
歌詞提及到:「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淒清長夜誰來,拭淚滿腮。千不該,萬不該,林花兒謝了,連心也埋;他日春燕歸來,身何在?」
《莊子‧田子方》一文有這樣一說:「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說:在云云悲哀的事之中,死心是最痛苦的事,比起肉身死亡更哀傷。
難怪劉霞會說:「我不知道這個國家是不是瘋了,還是這個國家有多恨我們!」
任劍輝、白雪仙合唱唐滌生《再世紅梅記之脫穽救裴》
《再世紅梅記》改編自明朝周朝俊之《紅梅記》,是唐滌生最後遺作。故事講述男主角裴(粵音「陪」)禹遊西湖,與賈似道妻妾李慧娘偶遇,賈似道因妬成恨,殺害李慧娘,並藏棺於賈似道家的後院「紅梅閣」。一日,裴禹行經繡谷,因摘梅花而誤闖入盧昭容家的花園,盧昭容因裴禹才貌兼備而愛上裴禹,盧昭容貌似李慧娘,裴禹因而喜歡上盧昭容。裴禹寄居賈似道家的時候,李慧娘鬼魂現身,裴禹重遇李慧娘後要與李慧娘共諧連理,適逢盧昭容患絕症身亡,李慧娘借屍還魂,與裴禹終成眷屬。姻緣乃前生因緣際會。《脫穽(粵音「靜」救裴》一幕講述李慧娘的鬼魂現身救出男主角裴禹不被太衛賈似道暗殺的險境。
「借屍還魂」是否真實存在?在1949年一天的台灣,吳秋先生發現太太林罔腰昏迷不醒,送院後不治,死因不詳,在林罔腰出殯的一天,她的屍體在眾目睽睽之下起來,各人嚇至魂飛魄散,她對在場人士說她是朱秀華,在金門被海盜殺死,她死不瞑目,便借助林罔腰的身體起死回生。這件「借屍還魂」事件被傳媒廣泛報導,轟動國際,台灣海外的靈異學家都前去研究。究竟唐滌生有否參考了這件靈異事件去撰寫《再世紅梅記》,就不得而知了。
1959年9月14日晚上,《再世紅梅記》於「香港利舞台」首演,唐滌生在席間觀看到第四場「脫阱)救裴」的時候,不幸腦溢血突發,送往「法國醫院」搶救無效,第二天凌晨,即1959年9月15日與世長辭,享年四十二歲,一代天才就此殞(粵音「尹」)落,實在令人惋惜。
蔡琴主唱電影《藍與黑》主題曲《藍與黑》
歌詞表達了:「藍是光明的色彩,代表了太陽,代表了自由、仁愛;黑色是陰暗的妖氣,代表了墮落、沉淪,是黑夜的象徵。勸人要認清藍的珍貴,不要被黑暗迷醉,要把那黑的粉碎。」《藍與黑》再一次證明傳統的時代曲傳遞清晰的對錯、正邪、黑白的觀念,然後語重心長的導人向善。
各位聽眾:人的性格會有不少陰暗面、負面的情緒和行為,每日三省吾身,要通過不斷去查找自己的不足,上不愧於天,下不負於人,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人。
張學友主唱《明日世界終結時》
「世世業深禍亦深,休貪名利埋良心,平生不作虧心事,禍福報應鑑古今。」當明日世界終結時,仍然對得起天地良心,那怕明日真的世界終結哩!
陳治平作曲、女高音歌唱家白雪演唱、「神韻交響樂團」伴奏《找真相》
歌詞是這樣寫的:「天地兩茫茫,世人向何方,迷中不知路,指南有真相。貧富都一樣,大難無處藏,網開有一面,快快找真相。」
各位讀者:你們有沒有去找真相呢?
生命智慧
「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兩句諺語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書信《報任安書》,《報任安書》是這樣子記載的:「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白話文翻譯這段說話就是:人一定會有死亡的一刻,但是,人的死亡可以比泰山偉大和舉足輕重,也可以比鴻毛輕和微不足道,固此,死可以有不同意義,這就是死的分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兩句諺語出自於三國時期蜀國名臣諸葛亮《後出師表》,《後出師表》這樣子寫著:「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時期,蜀國君主劉備逝世之後,他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他只知享樂,不善打理國事,就把管理國家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南征北伐,為蜀國打江山,在第二次北伐的前夕,諸葛亮給後主劉禪寫了一封《後出師表》,在《後出師表》中就有這兩句:「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以表對蜀國和蜀國君主的盡忠職守。白話文翻譯這句諺語是這樣的:作為大臣的我諸葛亮,會謙卑、恭敬、盡心盡力的效忠蜀國和君主,直至最後一口氣才休止。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這個諺語出自楊成武《層層火陣燒野牛》一書,講出正道永遠高於邪魔,善永遠都能壓倒邪惡,邪永遠都不能勝正。
小結
祝各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做好人,得好報,逢凶化吉!還祝願各位能夠「夢醒」、「不要再徘徊」,然後「找真相」、「了解真相」,最終「得度」,踏上「登歸途」!
####
負責編輯:MichelleChiu
******文章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公司角度
訂閱【看新媒體】Youtube 打開小鈴鐺
【聯絡我們】info@visionvnm.com
【官網】https://www.visionmedia.news
【Facebook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media.news
【Twitter推特】https://twitter.com/VisionVNM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nel/UCllXFV199SNghEWFgc0y_Jg